|携手教授“下海”激起产业“浪花”

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材料实验室”) , 锂电池研究团队负责人黄学杰研究员最近接待了多批前来寻求合作的访客 。 因为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锂电池 , 有望使电池续航提升40%的同时 , 成本下降30% , 在电动汽车、数码产品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 并且正在加速向产业化应用推进 。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前 , 多个重大国家战略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交汇 。 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 加速前沿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 成为广东面临的新课题 。 为此 , 自2017年底开始 , 广东先后启动三个批次10家省实验室建设 , 对标国际一流 , 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其中 , 专注于新材料领域研究的材料实验室 , 揭牌两年多来 , 已引入包括锂电池研究团队在内的18支“身怀绝技”的创新团队 。 在教授、研究员等骨干人才带领下 , 依托全链条创新体系 , 加速将论文成果产业化 , 为松山湖乃至大湾区产业发展吹来一股“新风” 。
硬件发力
创新工厂推动
硬科技产业化
上世纪80年代末 , 在中科院工作的黄学杰 , 从超导领域转向了“电池”这个在当时非常冷门的研究领域 , 一做就是30多年 , 亲眼见证了电池行业“由冷到热”的发展变化 。 如今 , 凭借在电池领域的深厚积累 , 他又带领团队在材料实验室开始新的创业 。
“材料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条件 , 在资金和机制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 , 使得我们顺利走完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 ”黄学杰表示 , 落地东莞以来 , 周边完善的产业配套 , 为团队工作开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
由于东莞消费电子、特别是手机产业发达 , 在电池应用方面有强烈需求 , 使得他们开始在消费电子领域同时发力 。 目前 , 该团队已开始着手注册相关产业公司 , 加快推进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变 。
这是材料实验室创新团队科研实力及推进成果转化能力的缩影 。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之初 , 就把发力点聚焦在材料领域技术的成果转移转化上 。 通过设立创新样板工厂平台 , 促进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 2年来 , 引入两批共18个高水平研究团队 , 包括新能源、半导体、先进制造等一批“硬科技”产业化项目 。
“打造具有新体制机制的材料实验室、探索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路’的规律 , 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目标 。 ”中科院院士、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是国内外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 , 曾先后出任中科院物理所所长、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等职务 。 2017年 , 到龄退休后 , 他选择了来到东莞继续从事科研事业 , 其中的重心就是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
中科院院士、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也有着多年材料研究经验 ,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之难深有体会 。 他表示 , 材料研究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 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之间 , 存在一个“死亡谷” , 使得很多研究成果难以产生应有效益 。
“实验室筹建之初我们就在思考 , 应该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 , 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 。 ”汪卫华表示 。
内生动力
愿将自身“绝活”
融入广东产业
光子制造团队是材料实验室首批入驻团队之一 , 在该团队的工作间内 , 各种“大块头”设备整齐排列 , 组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生产线 , 科研人员在不同设备前忙碌工作 。 在这里 , 国内首条超快激光涡轮叶片气膜孔精细加工生产线正在调试之中 。
团队负责人杨小君研究员在超快激光精细加工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功底 , 他带领的团队掌握了业界领先的复合光束扫描模块、三维曲面自适应定位等一批核心技术 , 研制出超快激光高端加工设备 , 解决了我国空天领域动力系统复杂微结构精密制造“卡脖子”难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