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出炉 6月份仍有26.3%的应届生在求职( 二 )


就业|《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出炉 6月份仍有26.3%的应届生在求职
文章图片

从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 , 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 , 占比达到11.8% , 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 , 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 。这些专业本属于“热门”专业 , 但大专学历和一般院校背景的毕业生占这四个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近六成 , 其在专业质量上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对于专科应届生 , 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 , 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为法律;对于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 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会计 。再从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重看 , 烹饪(41.8%)、会展管理(40.7%)、休闲体育(37.7%)和旅游酒店管理(34.8%)等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专业 。
■如何缓解?
针对上述“错配”现象 , 《报告》也同时提出了建议: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 , 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 , 对冲周期性因素 , 缓解结构性因素 , 降低摩擦性因素 。
首先 , 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 。目前 ,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 。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 , 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 , 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 。“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 , 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 , 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 , 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 。”卓贤说 。
其次 , 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 。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 。卓贤建议 , 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 , 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 , 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 ,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
再次 , 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 , 降低摩擦性因素 。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 , 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 , 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 。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 , 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 , 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 , 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 , 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