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新发基金超1.84万亿元 42只“爆款”自带三大特征

本报采访人员 王思文
近日 , “基金”再次成为市场热门话题 , 新发爆款基金频现 。 数据显示 , 截至8月16日 , 今年以来已经成立922只新基金 , 募集资金合计超1.84万亿元 , 再创纪录 。 2020年无疑成为公募基金的“发行大年” 。
与此同时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统计发现 , 已有42只爆款基金(即1至3天内发行结束的规模在50亿元以上)成立 , 这42只爆款基金蕴含着三大特征:一是分布在23家中大型基金公司之中 , 小型基金公司很难“分一碗羹”;二是权益类基金挑起了爆款基金的“大梁” , 占比九成;三是以优质龙头、科技成长为主打的两类新发基金更受投资者青睐 。
在A股行情持续高涨、基民认购情绪高涨背景下 , 新发基金发行火爆的底层逻辑如何?“爆款潮”是否还会延续?近日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采访多家公募、私募的投资人士予以探究 。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
刷新历史纪录
与往年不同 , 今年以来“基金”二字频繁出现在市场热搜话题榜单之中 。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 , 截至8月16日 , 今年以来已经成立922只新基金 , 募集资金合计已超1.84万亿元 。 回看历史募集数据 , 截至目前 , 今年新成立基金的募集总额已远远超过2015年1.66万亿元和2019年1.43万亿元的年度发行规模 , 创下新的纪录 。
与此同时 , 中国公募基金存续规模攀上新高峰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6月底 , 中国市场存续公募基金已达7197只 , 合计规模为16.9万亿元 , 较4年前的牛市数据相比 , 基金数量已增3倍 , 基金规模已增2.8倍 。
毋庸置疑 , 今年是公募基金的“发行大年” 。 对此 , 北京某中型公募投研部负责人表示:“未来十年 , 在房住不炒的严格调控下 , 大量居民储蓄进入资本市场来实现财富增值的意愿非常强烈 , 如同过去十年大量居民储蓄进入楼市实现增值一样 , 这是居民财富配置观念升级的体现 。 从居民储蓄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来看 , 通过买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符合监管思路的一个方向 。 ”
上述人士表示 , 今年以来基金赚钱效应凸显 , 监管层大力倡导发展权益类基金的大背景是成就公募基金“发行大年”的另一大原因 。 年内公募发行市场延续“逢低布局”的节奏 , 使权益基金的募集规模挑起了今年新发基金市场的“大梁” 。
据《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梳理统计 , 年内已有469只权益基金(包括被动指数型基金、增强指数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臵型基金)成立 , 占比51%;发行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 , 占比54% 。
爆款基金发行规模
是去年全年的七倍
在新发基金发行火爆的市场背景下 , 多只新基金选择在发行前就设定好募集上限 , 即便如此 , 仍有许多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今年新成立的922只基金中 , “一日售罄”的基金产品多达90只 。
年内新成立的发行规模超50亿元的新基金数量也在刷新纪录 , 截至目前达112只 , 发行总规模达1.09万亿元 , 在全部新基金的发行规模中占比达六成 。
若按照“1至3天内发行结束的规模在50亿元以上”作为爆款的标准来看 , 今年以来爆款基金数量达到42只 , 这一数量在去年全年仅为5只 。 发行总规模为4829.83亿元 , 是去年全年爆款基金规模的7倍 。 从爆款基金的发行节奏看 , 今年1月份-3月份 , 爆款基金的产品数量还只是个位数 , 在6月份增加到16只 , 7月份开始迅速增长到35只 , 8月份仅16天时间已诞生了7只爆款基金 。
这些爆款基金有哪些特点?据《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观察 , 年内42只爆款基金产品分布在23家中大型基金公司之中 , 小型基金公司很难“分一碗羹” 。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表示:“大型基金公司的整体收益率相对有竞争力 , 又有绩优明星基金经理做‘护城河’ , 加上渠道和口碑的优势 , 投资者对他们的认可度必定会更高一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