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是抄袭美,而应是创造美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凝聚了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 , 是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独特、最合适的表征 。中国画创作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化行为 。中国画易学难精 , 是一门需要技术、需要文化 , 更需要悟性的学问 。它不是纯技术的事业 , 而应该是心灵的事业 。但审视当今的中国画创作 , 有不少画家并不清楚中国画应该画什么 。一些低俗、媚俗、审美伦理缺失、艺术内在价值和文化深度匮乏的作品屡见不鲜 。在这些作品中 , 看不到也读不出有何人文品格、人文关怀和文化意义 , 取而代之的尽是一些图像的堆砌和程式符号的叠加 。仅仅停留在描摹自然美、表象美的作品毫无价值可言 , 这样的创作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消解了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 把高雅的中国画艺术降低到表象化、形式化、肤浅化、庸俗化的创作取向 , 已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大弊病 。确立审美理念是艺术创造的第一步 。特别是对于中国画来说 , 能否把握“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区别 , 如何从“自然美”走向“艺术美” , 是中国画创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
【|创作不是抄袭美,而应是创造美】一、 描摹自然美成为当下中国画创作的主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关键是以怎样的角度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审美是一个广阔的领域 , 每个人都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描述它、界定它 。是追求发现自然美、描摹自然美 , 还是去追求表现对象的精神美、内在美 ,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路径 , 其导致的艺术价值有着天壤之别 。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 , 脚下的大地山川是美的 , 头上的云天星辰是美的 。特别是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 , 幅员辽阔 , 可谓中华大地无山不美 , 无水不秀 。黄山有秀丽神奇之美 , 桂林有山清水秀之美 , 华山有雄奇险峻之美 , 九寨沟有灵动多彩之美 。而西北的新疆、西南的西藏又与他处截然不同 , 显现的是一种阳刚、广阔、神秘的美 。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花鸟、鱼虫、畜兽、树木、蔬果等 , 也各具独特的形态和生命活力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能让多情的人们流连忘返、触景生情 。普通民众拿着照相机随意地拍下来 , 或拿个画笔如实地描摹下来 , 画面都是很美的 , 都能引起观赏者的好感 , 而且通常是画得越逼真 , 越能获得赞赏 。应该说 , 对这种自然美、物象美的审美天性 ,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外表漂不漂亮 , 景物美不美 , 连三四岁的小孩也能看得出来 , 并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但是艺术家应该是有创造性的观赏者 , 他们应该以独特的方式把握自然美 。中国画不是为了描绘景物而描绘景物 , 也不是照抄自然 , 而是画家将自己的生活遭际、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建立某种联系而给予的强化表现 。它既重视真 , 要求形似 , 又要“不似之似” , 更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表达 , 主张通过创作影响观者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 , 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精神追求 。因此 , 中国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万物的审美关系 ,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 体现时代精神 , 间接反映社会生活 , 从而实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 。
而近年的中国画创作已与大众化审美情趣、审美角度没有多少区别了 。特别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追求的状况下 , 大众化、通俗化、世俗化、娱乐化 , 表现自然美、表象美的肤浅风气正契合了市场的需求 , 导致了急功近利的快餐式文化 , 及缺乏思想深度与人文品格的审美取向充斥画坛 。一些初入门者只知绘画画技术 , 而缺乏文化、缺少思想 , 对审美认知浅薄 , 对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亦摸不着头脑 , 以为创作只要能磨功夫、磨时间 , 如实再现自然之美 , 就会吸引人的关注 。一些青年画家为了能入选大展 , 从而成名得利 , 多在艺术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 却很少注重艺术的文化性、精神性、思想性 。而在现实评判中 , 画得满、画得像、画得比照片还要逼真的作品 , 往往更容易得奖 , 受到关注 。这也促成画家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打磨一幅作品的现象蔚然成风 。更可悲的是 , 很多画家、评论家还在这些没有什么精神内涵、缺乏内在美的作品前大谈雅俗共赏 。可以说 , 急功近利的目标追求、通俗浅显的审美、表象性快餐文化和流行性艺术 , 正在年轻一代中毫无节制地成长起来 , 逐渐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刻性 。当下中国画坛审美意识的整体下滑 , 已发展成为一种一时难以改变的趋势 , 影响了中国画创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 其危害不可谓不大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