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末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2020年8月17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 , 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 , 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篇19个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 , “十三五”时期 , 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 , 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 。 但是 , 也应该看到 , 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 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 ,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 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 在这一时期 , 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 《报告》预计到2025年 , 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 , 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 , 约为1.24亿人 。 到“十四五”期末 , 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 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 。 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 , 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 , 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 , 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 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 ,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 , 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 为此 , 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 ,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 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 , 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 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 提质量善布局 , 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 , 强化数字乡村建设 , 全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 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试点工作 , 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 , 拓展确权成果应用 , 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提升协同效应 。 四是通过厘清治理主体职责边界 , 适应乡村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型治理需求 , 优化治理手段 , 强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及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报告》也同期发布 , 该报告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出发 ,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 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性供给四个维度29个指标构成 。《报告》显示 , 2016年中国农村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677 , 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0.028 。 生活水平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最大 , 达到39.3% 。 而城乡一体化维度的贡献率出现大幅下降 , 在总指数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3.6% 。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 。 间发展失衡在东北与西部省份更突出 , 但普遍趋于缓解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 , 增收进入“多轮驱动”时期 , 但各项收入的增速均有所放缓 , 且区域间差异显著 。 为此 , 《报告》建议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深化改革 , 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 , 并形成因地制宜的农户增收长效机制 , 缩小城乡差距 , 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 优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城乡一样化内容 ,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 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 以三产融合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经济 , 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 。我国基于居民生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但也存在着粮食供给数量充足而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 。 为此 , 应根据新时代粮食供求主要矛盾的变化 ,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更好地以满足新时代居民粮食消费升级为导向 , 保持粮食供求相对宽松关系 , 多途径提高抗御国际市场波动冲击和平抑国内市场波动能力 , 完善粮食收储政策 , 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 建立粮食优质优价机制 , 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 但实现产业兴旺面临着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经营主体去精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等问题 , 为此 , 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支撑 , 实施科技助推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多元农业经营体系 , 促进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促共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搭建农民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 强化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持续性盈利能力不强等现实性问题 。 为此 , 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多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 如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员股份合作制、联合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同时 , 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 通过规范股权设置 , 稳步放开农民股权流转范围;此外 , 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 ,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治理结构 , 制定税费优惠政策 。当前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存在财政和信贷对农村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投融资机制相对单一、机制创新发挥的作用有限、农村金融配套服务机制发育不成熟、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认识不充分等问题 。 为此 , 应继续加大支持创新力度 , 激发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活力;完善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 , 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农村产业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 , 促进投融资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构建差异化的管理监督体系 。《报告》还提出 ,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水土资源的保护 , 特别是水土资源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 但中国水土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 , 以及源自工业、农业污染导致的水土资源质量的下降 , 都严重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 。 为此 , 应强化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确保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采取制度、机制、技术等有效措施 , 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在加强水生态建设的同时 , 以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及创新农业用水机制 , 实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特区、实施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2020年08月17日 19:00:31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