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二 )

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不过明清年间 , 也同样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井喷”时期 , 明清时期小麦水稻等主粮的亩产量 , 比宋代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多 , 田亩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 外加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 叫农民们也能有更多“余粮” 。 所以比起之前的朝代里 , 明清年间的农民 , 只要是在太平年月 , “夜生活”也总算丰富一些 , 最出名的“夜生活” , 就是社戏 。社戏 , 又称赛社 , 是古代农民民间每年的祭祀活动 , 发展到明清年间时 ,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 也有了更丰富的花样 。 比如明代南方的“迎神赛社” , 老老少少都要动员 , 扮成戏台上的各种人物“妆神像”“扮杂技” , 昼夜十分热闹 。 山东临清的“迎春社火” , 除了请来戏班子外 , 男女老幼也要出来表演 , 扮演“童子扮观音”等民间故事 , 从白天到晚上“满街人山人海” 。 绍兴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夜 , 就要请戏班来演剧 , 通常要演三天三夜 , 每天都要花费数万钱……这些狂欢热闹 , 浓缩了古代多少民俗 , 也记录了古代农民的艰辛——辛劳一年 , 等的就是这一刻的欢乐 。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如果说这些“夜生活” , 让我们看到的是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 但也有一些“夜生活” , 却有着超越历史的反思意义 。比如明末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笔下的 , 明朝士大夫们的夜生活 。 这位常年混迹晚明“精英圈”的外国人 , 在他的札记里告诉我们 , 明末的士大夫们 , 几乎每天都有宴会 , 每一场宴会要么在华丽的宅院里 , 要么就是在“宫殿般的船舶”上 , 宴会上的每一件金银酒器都很名贵 , 食物更是可口丰富 , 除了豪饮还有“泛舟取乐” 。 这一类的宴会 , 通常都要一个通宵 , 吃不完的食物都赏赐给了仆人 。 最重要的一条:“开支全部由公家支付” 。看过这一幕 , 再参考利玛窦同时期 , 明王朝各地持续不断的灾荒 , 越发深重的危机 , 甚至边地士兵们因为饥饿“僵而仆者且纷纷见告”的惨状 , 再脑补不久之后 , 那场席卷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 。 繁华明朝的衰败过程 , 这“火热”的夜生活就做了最好的诠释 , 多少叹息 ,, 都在这群“精英”的杯中酒里 。如果要问“古代没有电 , 人们都干什么?”值得警钟长鸣的 , 确是利玛窦笔下的这桩事儿 。参考资料:高丰《中国古代的灯具》、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沈笑颖《从宋词看宋代文人的夜生活》、商传《走进晚明》、卢玫秀《浅谈唐代城市的夜生活》、吴钩《宋代城市的夜生活有多丰富》、李红雨《一本书读懂中国古代休闲娱乐》、胡梦飞《明清京杭大运河留给外国人的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