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又需要霍元甲了?( 二 )

人民又需要霍元甲了?
当然 , 这也是郭靖宇编剧的系统性问题 。 《娘道》被指角色过于懦弱服帖 , 以女性牺牲来宣扬旧道德 。 《大侠霍元甲》也是如此 , 虽然霍元甲可以接受新的思想 , 但并不表示他可以脱离那个时代 。若把霍元甲看成一个有弱点的常人 , 该剧倒不失为对完美大侠的一次成功祛魅 。 铁憨成长史 , 总比满级开挂要可爱些 。 打斗都是硬桥硬马 , 奈何慢动作和多角度剪辑太拖泥带水了 。 剧情也拖 , 拢共45集第25集释小龙演的陈真才出场 。拳与枪之问冯骥才的《神鞭》 , 主人公傻二也很憨直 。 洋人入侵 , 一发子弹就打断了他的神鞭 。 后来傻二投身行伍 , 又习得一手好枪法——把“鞭”剪了 , “神”却留着 。鞭与枪怎么共存 , 或者说传统与现代如何取舍 , 是年代爱国剧必须解决的命题 。 霍元甲能够战胜外国力士 , 却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 更难以挽回列强入侵的败局 。 所以他们始终面临着一种“悲剧的定格”:个人力量的无力感 , 与时代狂澜的雨打风吹去 , 形成了催泪的戏剧张力 。看“虚构”的陈真就更明白了:作为早逝霍元甲生命的一种延续 , 他更激进的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 , 更独孤地被武馆的日本人包围 。 1972年的《精武门》 , 李小龙饰演的“陈真” , 在一声长啸后跃起 , 画面随之定格 。人民又需要霍元甲了?
定格之后 , 无非枪响 , 孤胆大侠再度陨落 。 年代爱国剧看多了 , 连孩子都能发现悖论——老祖宗的武术真的如此厉害 , 为何还在近代被列强摆弄于鼓掌?这简直可以等同于李约瑟难题——古代中国对人类科技做出诸多贡献 , 为何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自从韦小宝用火炮破了神功 , 大侠们就始终和“无力感”捆绑在一起 。 练武虽能强身 , 却不知道可不可以救国 。 于是只好用生命的终止符 , 来逃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 霍元甲的那一碗毒药 , 可以说不是洋人灌的 , 而是影视创作者们灌的 。人民又需要霍元甲了?
活的大侠不是不香 , 而是少了以身殉国的悲壮 。 更重要的是 , 老打胜洋人 , 打完了国家却没有实质性回春 , 多少是令人沮丧的 。 所以 , 唯有一代又一代的大侠涌现 , 重复着前人无法突围的困境 。《战狼》系列的出现 , 解开了霍元甲留下的百年谜题 。 鞭子没了 , 神髓还在 , 大侠可以用现代的武器扬威 , 并光明正大地活到续集 。 冷锋不是东方的史泰龙 , 而是借壳重生的霍元甲 。人民又需要霍元甲了?
动作电影不缺英雄 , 但在漫天硝烟中完成民族力量确证的 , 非冷锋莫属 。 电影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价值的政治正确:武侠的情义 , 军人的忠诚 , 国家的和平外交 , 对西方殖民者的批评 , 第三世界主义等等 。个人与家国相互依靠的动态关系 , 此前很少在主旋律作品中得到真诚的语境化再现 。 却被一部体制外的导演作品 , 捕捉到了民众的现实感与政治想象 , 不得不说是吴京浸淫武侠世界多年的一种缘分 。失去核心受众的武侠片 , 正可以通过主旋律的桥接 , 再次完成功夫内核的回归:侠客除暴安良 , 并且关心庙堂 , 追求清明政治;而主旋律题材 , 也可以借用年代武侠形式 , 启动通用的社会动员编码 , 让内容和情感结构更紧密 。功夫类型变奏1982年的《少林寺》 , 奠定了功夫片的经典类型 。 表面上 , 是十三棍僧救助秦王李世民的故事 , 但内核是对清明政治人物的保护和支持 。人民又需要霍元甲了?
电影结尾 , 僧人回归寺院 , 把治理天下的工作留给他们信任的李世民 。 这种安排维系了“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张力 , 保留了自由的民间社会 。 在后来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方世玉》系列 , 甄子丹《叶问》系列 , 这种套路反复上演 , 延续大侠支持进步政治的传统 。突破经典类型的局限 , 除了不要过度消费侠客的悲情 , 更要在固定人设和套路上变奏 。 纵观近年的年代爱国剧 , 有两个突围方向值得参考:其一 , 是对大侠进行青春化改造 , 摆脱苦大仇深的刻板形象 。 释小龙版的《少年黄飞鸿》曾是不错的尝试 , 在一个孩子的顽皮捣蛋中消解了沉重的“大侠包袱” 。2017年的《青年霍元甲》则是失败的典型 , 除了老戏骨徐少强有点样子 , 其他演员都跟闹着玩似的 。 强烈怀疑是走后门上的央8 , 青春化也是要看脸看演技的好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