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亲收获更多幸福 光明日报头版关注山东小康生活建设( 二 )


搬出“水窝子” 群众圆了梦
“一辈子的钱都用在垫房台、盖房子上 , 俺们搬上村台 , 以后再也不过这种苦日子了 。”7月25日 , 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大邢庄村台(融合社区)上 , 今年69岁的李中学对新“家园”感慨万千 。
李中学是旧城镇北王庄村村民 , 也是菏泽市14.7万黄河滩区群众中的一员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 , 这是以前很多滩区群众的生活循环 。回忆起滩区的艰难生活 , 李中学一肚子的苦水:1996年以前 , 每5年中就有3年有洪水 , 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 , 来来回回搬家 。1982年盖的房子 , 从搬入到被洪水冲毁 , 满打满算103天 。
搬出“水窝子” , 安居乐业 , 是多年来滩区群众的梦想 。为从根本上消除洪水对滩区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 实现滩区群众世世代代的安居梦 , 中央和省市立足黄河滩区实际 , 作出了修筑村台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6年年底 , 旧城镇村台社区建设提上日程 。
“大邢庄村台涉及旧城镇新大邢庄、巩庄、北葛楼、北王庄4个自然村 , 建设安置房222栋741套 。”鄄城县旧城镇党委书记王健介绍 , 截至目前 , 主体建设包括室内外装修已基本完成 , 管网、道路、消防等配套基础设施完成80% 。
采访人员在大邢庄村台看到 , 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 有的正在砌着幼儿园的围墙 , 有的正在硬化路面……而红白相间的二层小洋楼已拔地而起 , 安置村民就业的服装加工车间也已完工 。
自从村台开始修建以来 , 李中学隔三岔五就到建设现场来看看 。“建房子用的钢筋、水泥都是最好的 , 还加上了保温层 , 哪见过这么好的房子?”他指着眼前的新居乐得合不拢嘴 , “俺掏了四万五千块钱 , 就分了个108平方米的房子 , 9月份就要搬过来了 。”
临走时 , 李中学还不忘向采访人员发出邀请:“俺们搬家时 , 你们到时过来给俺来温温锅!”
就在今年元旦前 , 同处黄河滩区的鄄城县董口镇鱼骨村村民则已经搬进了黄河社区 。“住进新社区 , 精气神都足了 。”43岁的社区居民冯再国高兴地说 , 现在出门就是学校 , 200米左右就有集市和医院 , 社区里还有致富车间 , 村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务工挣钱 。
搬出黄河滩 , 拥抱新生活 。泰安市东平县耿山口村是山东黄河滩区外迁安置村中第一个搬进新社区的村庄 。新社区里 , 几十栋住宅楼干净整洁 , 红色的墙面格外喜庆 , 车库、喷泉、商业街、老年公寓和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 。作为淄博首个黄河滩区迁建村 , 高青县常家镇开河村的村民们前不久告别了滩区老房子 , 向着新生活再出发 。村民张霞说 , 现在新社区离县城就10分钟的车程 , 孩子上学很方便 , 自己也能到家门口的企业上班 , 未来的日子美得很 。
家乡变了 大学生回来了
走进“中国淘宝村”孙庄村的一家布业店 , 各式各样的布料摆满了偌大的店面 , 店主人胡春青正和身着汉服的女孩讨论着汉服的面料、图案和款式 。
而在不远处的曹县辰霏服饰有限公司内 , 绣花机正“嗒嗒”作响 , 一会儿工夫 , 古色古香的花纹就在布料上呈现出来 。胡春青的妻子孟晓霞身穿蓝色汉服 , 拿起布料仔细查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