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二 )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自在谷建造学社》 , 郑敏、王灏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藻井构件》 , 佚人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螺旋木塔》 , 夏一帆、王灏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华林寺柱头铺作》 , 佚人
王灏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介绍了他们对于木构的创新 , “叠梁束柱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木构 , 这种结构体拥有现代美感和文化象征性 。”另一大木构“鹤嘴柱”则既可以造房 , 又能够筑廊 , “相似的建筑手法形成‘同构’ , 让我们对于空间进行更好的阅读 。”通过不同的木结构 , 王灏希望能为结构与体验赋予多样性 。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某图书馆》 , 陈佳琰、王灏
这种“创新”并不限于木材料本身 。在展览中 , 不少展品都体现了木材与钢筋混凝土这些现代材料的结合 。“我们当代人都喜欢大跨度的空间 , 只有将现代技法与传统木结构结合 , 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王灏对澎湃新闻说道 。例如 , 一座图书馆采用大跨度拉索木构 , 以现代工业技术弥补传统木构在跨度上的缺陷;另一方面 , 木材有良好的加工潜力与自然特性 , 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混凝土建筑所不具备的自然意向 。王灏直言 , 如今国内许多的建造活动都是来源于西方建筑师设定的一些场景 , “只有那些木建筑来自我们中国的传统架构 , 它们就像我们的文字一样 , 让人感觉古老又熟悉 , 我相信木构文化会成为中国未来建筑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王灏将当代的木构件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 在他看来 , 木构的加工建造方式符合这一建筑趋势的特点 , “而且 , 它比钢结构要更温暖 , 呈现出一种生命体的状态 , 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钢铁巨像 。”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螺旋藻》 , 陈佳琪、王灏
事实上 , 从展出的作品来看 , 大量的木构建造发生在中国乡村 , 在城市中则比较少见 , 李翔宁解释道 , 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目前建筑规范的限定 。“未来 , 随着规范的修改 , 木头这种材料能够被更多地容纳进城市中 。此外 , 城市中有许多古建筑 , 例如寺庙和园林 , 用木材与新的设计语言相结合 , 来复兴这些古建筑 , 也可能是未来木构进入城市的一种途径 。”
王灏|城市中“木构复兴”之旅:在木构中触摸世代的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阳明博物馆》 , 周扬、王灏
在李翔宁看来 , 木构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 , 我们现代的大多数建筑是结构和装饰分开的 , 做完结构再往上贴装饰 。但是木头既是结构构件 , 本身又是装饰 , 这是它的特别之处 。第二 , 我认为在木构生产中 , 可以看到一种对材料的敬意 , 木头能够最好地体现出工匠的这种精神 。第三 , 木头这种材质是可摸可感的 , 能够和人的身体产生联系 。那些家具与人发生接触后 , 也带上了人的精神 , 它承载着人的生命记忆 , 几代人的记忆都可以承载于木头上 。”李翔宁告诉澎湃新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