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水塔”变“电塔” | 《共同梦想》( 二 )


项目正式开工不到半个月 , 贝雷临时桥就建好了 , 坑洼路也变成了宽阔的平坦路 。 这条路不仅为项目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 , 也实实在在方便了当地百姓 。 自从有了这条路 , 粮食、香蕉、炭火等就能够方便地运到科纳克里、杜布雷卡等大城市出售 , 村民的收入提高了 。 他们还特意跑到项目现场 , 用充满当地特色的歌声和舞蹈 , 向中国朋友表达内心的感谢 。
其次 , 缺乏施工材料 , 又是一大难题 。
西非“水塔”变“电塔” | 《共同梦想》
文章图片

卡雷塔水电站全景
当地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 仅有四家水泥厂 。 大部分设备、材料都需要从国外采购 。 为此 , 项目建设企业中国三峡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调动全球供应商合作网络 , 迅速完成了设备和物资采购 , 基本保障了工程进度需要 。 水轮发电机等大型机电设备还实现了提前进场 。
再次 , 技术要求高、施工环境复杂又是一个拦路虎 。
除了建设水电站这一重头戏外 , 项目还包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搭设、公路桥梁施工等多个工程 , 涉及从拦河筑坝、引水发电、输电变电 , 到送电到户的方方面面 。 整个施工战线长达160公里 , 从人烟稀少的热带丛林 , 到星罗棋布的乡村 , 再到人口聚居的首都 , 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让人应接不暇 。
一分耕耘 , 一分收获 。 项目团队克服了各种困难 , 最终确保了整个工程的如期完成 。
死神面前不放弃
奋斗在一线的建设者们面对的不只有各种施工难题 , 更有艰苦的工作条件 , 甚至还有死亡疫情的威胁 。
几内亚常年酷暑难当 。 在异国他乡的红土地上 , 建设者们挥汗如雨 。 每天工作结束后 , 工作服都会渗出一层白色汗碱 。
疟疾也是他们必经的考验 。 在项目建设期间 , 95%以上的中国员工都感染过不同程度的疟疾 , 有的甚至连续发病多次 , 备受煎熬 。
更让人害怕的是 , 他们还面临着“死亡之神”埃博拉的威胁 。 2014年初 , 埃博拉病毒首先在几内亚发现并确认 。 随着埃博拉感染死亡病例数不断攀升 , 恐惧笼罩着西非多国 。 驻几内亚的外资企业纷纷撤离 , 部分航空公司停飞了几内亚航线 。
尽管疫情如此严峻 , 但卡雷塔水电站工地上的中国身影却依然照常忙碌着 。 在埃博拉疫情肆虐期间 , 他们是少数没有离开几内亚的外国人 。
参与了现场施工的赛古记忆犹新 , “我不会忘记那时候依然坚持在建设前线 , 依然顽强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中国人 。 他们没有被病毒吓退 , 他们没有放弃我们 。 ”
卡雷塔项目经受住了疟疾和埃博拉等严峻考验 , 紧张而有序地向前推进 , 最终实现电站提前半年全面投产 , 输变电工程比电站更早结束调试 , 提前解决了电能输出通道问题 。
不抛弃、不放弃 , 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 让中国企业赢得了几内亚政府和民众的赞誉 。
西非“水塔”变“电塔” | 《共同梦想》
文章图片

卡雷塔水电站奏响未来发展的交响曲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完成水电站建设的同时 , 项目团队还积极投身当地公益事业 。
在新建的足球场上 , 响起的是中几双方员工的加油和呐喊;在工地附近修建的清真寺里 , 响起的是当地信徒黎明的祷告;在崭新的现代化教室里 , 响起的琅琅读书声更像是未来发展的交响曲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 , 几内亚这座西非“水塔”正在变成名副其实的西非“电塔” , 给几内亚乃至西非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
从金康水电站到卡雷塔水电站 , 中国人民始终与几内亚人民一道携手前进 , 为实现能源强国梦共同努力 。 它们就像两座镌刻着友谊的丰碑 , 用不竭电力和深厚情谊共同照亮了几内亚的夜空 , 也点亮了几内亚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