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校园互助合作“自理自立自治”有利健康成长

[按语]青少年学生进入住宿学校 , 开始与老师和同学的集体生活 , 既在学校与同学们互助合作 , 又必须培养“自理自立自治”生活和学习习惯 , 善于独立思考刻苦努力勤奋节俭 , 才会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 也才有望创造有价值的幸福人生 。 正反举例说明如下:世上最可惜的 , 莫过于“天才陨落” 。1996年 , 一个叫“魏永康”的13岁少年 , 以602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 , 轰动全国 , 被誉为“东方神童” 。与同龄人相比 , 他可谓天纵奇才:1岁多开始识字 ,2岁掌握一千多个汉字 ,4岁自学完初中课程 ,8岁跳级进入县重点中学……大学四年 , 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毕业 , 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硕博连读 。可就是这样一位熠熠闪光的神童 , 却在最好的年纪“陨落” 。20岁那年 , 他被劝退回家 , 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 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 ”原来 , 由于生活拮据 , 信奉“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的母亲将儿子当成了唯一的希望 , 为了让他专心学习 , 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 , 包括洗衣做饭、洗脸洗澡、挤牙膏 , 甚至读到高中还亲自喂饭 。17岁之前 , 母亲一直跟在魏永康身边陪读 , 从小到大 , 他没有玩具 , 没有游戏 , 也没有朋友 。 因为怕影响学习 , 母亲不让他出门 , 同学想找他玩 , 也被母亲拒之门外 。魏永康家厕所的门上 , 写着打油诗进入中科院后 , 突然脱离母亲的照顾 , 他的生活“失控”了:上课常常迟到、吃饭总是慢吞吞 , 天热不知脱衣 , 天冷不懂添衣 , 房间凌乱、衣着邋遢……他不记得考试 , 不记得写论文 , 更不会与同学交流、与导师零沟通 , 因为学业达不到要求 , 他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 , 失去了攻读博士的机会 。听到一直引以为豪的儿子被劝退的消息 , 母亲崩溃呵斥:“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 ”被退学回家的魏永康 , 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 自暴自弃、离家出走 , 一个多月后身无分文 , 被警察发现带回了家 。母亲痛定思痛 , 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 带着儿子再次“成长”: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 , 教他照顾瘫痪的父亲 。魏永康照顾父亲为了让儿子“走出去” , 她请同龄孩子来家里做客 , 教儿子如何待客、与人交流 。在母亲的引导下 , 魏永康慢慢走出了封闭的小世界 , 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17年过去 , 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员 , 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 , 如果不提起 , 没人知道他曾经是个神童 。最左 , 魏永康妻子他被捧上过神坛 , 又被粗暴地拉了下来 , 从天才到凡人 , 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 , 令人唏嘘 。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 , 什么都可以给孩子 , 唯独对生活的经历 , 喜怒哀乐、成功挫折 , 你无法给孩子 。 ”学不会放手 , 你替孩子走过的路 , 终将成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 。2生活中 , 不止一个“魏永康” , 更不止一个“魏永康的母亲” 。五年前 , 有一则新闻震惊网络:一位留美双料女博士 , 因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极度缺乏 , 被企业辞退后无法继续申请签证延期 , 最终沦落街头 , 被遣返回京时 , 随身携带的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片 。这位来自大西北的女孩 , 是一名妥妥的学霸 , 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 , 北大毕业后又一路读到博士后 。面对询问 , 女孩反复说着一句话:“除了学习 , 我什么都不会 。 ”其父母也坦言 , 从不曾让女儿做过任何家务 。现实是残酷的 , 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与人交际的成年人 , 即便是天才学霸 , 也不会被社会接纳 。每一个无法独立的孩子 , 背后都有一双不愿离开的手 。去年 , 日本一位56岁的男子 , 在父母去世10年后 , 活活饿死在家中 , 令人咋舌 。男子年轻时因考试失利无法顺利升学 , 找工作也是四处碰壁 , 后来干脆待在家中 , 成为一名“啃老族” 。随着时间流逝 , 父母患病相继离世 , 他则靠着微薄的社会救济生存 。而他啃老的30年间 , 从不和外人有过多的接触 , 甚至不懂得如何向人求助 。父亲日记里的一句话 , 让人悲怮:我要是动不了了 , 这个家会怎么样呢?网上看过一个短视频:鸟儿在角落里发现一只虫子 ,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 小鸟追到虫子跟前 , 张大着嘴巴 , 仿佛静止一般杵在那儿 , 好像等着虫子自己爬进它的嘴巴里 。评论里说:那样子 , 像极了被父母溺爱的孩子 。被喂惯的小鸟 , 以为张嘴就能得到食物;被溺爱的孩子 , 一旦离开父母的保护 , 便茫然失措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你不知道的自己》中写道:“人对独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 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 , 过近的距离 , 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 。 ”他总结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关系过近的危害:爱和控制成正比例增长 , 爱的越多 , 控制得越厉害;丧失独立性 , 只习惯跟人的近距离关系 ,没有界限感 , 不容易建立跟他人的关系 。假爱之名 , 过度包办、过度掌控 , 将孩子的人生牢牢圈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你以为是爱 , 其实是害 。3最近 , 广州一个6岁小男孩打包卤菜的视频火了 。 男孩忙于打包卤菜 , 饿了就在摊上就吃几口凉面 。看到顾客 , 立马把面放到一边跑去打包 , 嘴里的一大口面还没吃完 , 手却麻利地扣盖子装袋 , 动作纯熟 , 一气呵成 。妈妈说 , 儿子平时很勤快 , 经常放学写完作业就主动来帮忙 , 而且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看着懂事的小家伙 , 网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小小年纪能吃苦 , 日后必成大器 。无独有偶 , 甘肃11岁男孩石培昊的暑假生活 , 也引发了全网称赞 。暑假期间 , 正是瓜果丰收季 , 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好 , 石培昊便主动要求到地里帮忙 。他把地里的瓜摘下 , 运出瓜田 , 或者在路边接瓜 , 帮忙装车 , 每天顶着烈日劳动8个小时 。这项农活 , 他从七八岁做到现在 , 可是他并不觉得辛苦 , 反而觉得“乡下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 。 ”如此有担当的小男子汉 , 被网友称赞为“最强后浪 。 ”网上流传一句话: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 , 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 , 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 它的因 , 在家庭 , 它的根 , 在父母 。这几天 , 27岁刚刚博士毕业的张霁 , 因为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并拿到最高档年薪201万 , 受到全网瞩目 。可是纵观张霁的成长履历 , 他其实并非“天生奇才” 。他就读的本科院校 , 原本是一所三本大学 , 还是一所民办高校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 , 这还是他高三复读了一年的结果 。正如张霁回应媒体时所说 , 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型选手 , 能有今天的成就 , 除了自己后天的努力 , 也和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影响息息相关 。张霁说 , 从懂事起 , 父母就特别尊重他的选择 , 从来不会替他做任何决定 , 而是全力支持他 , 经常鼓励引导他 。如果张霁需要买一个什么东西 , 父母不会一下子让他轻易得到:“比如 , 有个东西100元 , 爸爸会出95元 , 另外5元让我自己去赚 。 ”父母的尊重和放手 , 让他成为了独立有主见的人 , 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 最终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 , 胜过当第一 。 ”性格和灵魂的独立 , 才是一个孩子行走世间 , 最大的实力 。4《小别离》中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 , 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 , 新学期幼儿园的门口 , 那一幕幕“惨烈”的离别大戏 , 曾经看哭了无数人 。被送进幼儿园的孩子 , 哭天抢地 , 死死扒着妈妈的衣服 , 一声声“妈妈……”叫得撕心裂肺 。狠心放手的妈妈 , 上一秒故作坚强笑看孩子走进教室 , 下一秒转身 , 就捂着嘴巴哭了出来 。还有不少父母久久徘徊在教室外面 , 对着玻璃窗望眼欲穿:孩子会好好吃饭吗?睡觉找妈妈怎么办?会不会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 , 会面向老师对答如流 , 会站在舞台展露自信 , 我们终究明白:蚌只有经历磨砺才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 , 雄鹰只有在一次次被扔下悬崖的绝境后才能展翅高飞 。孩子就在分离的那一刻 , 长大了 , 勇敢了……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 , 自己的事 , 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这三件事清晰地划分了我们与人相处时应保持的界限 。父母最成功的爱 , 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 , 而是对孩子放手 , 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 获得抵抗风雨的能力 。接受分离 , 就是当他想要自由时 , 你不会用金丝笼把他套牢;坚持放手 , 就是当他遭遇坎坷时 , 你不会把坏结果一律承担 。让孩子被爱滋养 , 不要为爱所伤 。 从小校园互助合作“自理自立自治”有利健康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