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死了,但他的“恶法”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商鞅死了 , 但他的“恶法”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公元前338年 , 秦国首都咸阳 , 大名鼎鼎的商君—商鞅被车裂 。车裂 , 也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分尸 。 这种酷刑 , 因为刑具昂贵 , 费时费力 , 普通囚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 只有地位特别而十恶不赦的人 , 才有资格获得车裂之刑 。 商鞅被车裂 , 而且是死后再被车裂 , 从中可以看出秦人对他的仇恨之深 , 和欲杀商鞅而后快的决心和愤怒 。商鞅被杀 , 公开的原因是谋反 。 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新即位的秦惠王告发商鞅谋反 , 秦惠王派人抓捕商鞅 , 商鞅于是就跑 , 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到一家小店投宿时 , 店老板要他出示身份证件 , 并说这是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 , 让没有证件的客人投宿 , 店主人要受连坐之罪 。 据说当时商大人恨恨地说:原来我制定法律的弊端 , 竟到了如此地步 。 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 这种感觉 , 就如同一名铁匠打了一把名刀 , 天天赏玩却有一天发现它竟插在自己的肚皮上 。他又跑到魏国 , 人家记着当年受骗的帐 , 把他赶出来 。 他无路可逃 , 回到封地起兵造反 , 被杀死后将尸体带了回来 , 用他设计的刑法把他车裂了 , 家人也全部处死──这也是他规定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 , 是商鞅真的要谋反 , 还是公子虔和公孙贾在诬告?答案是清楚的 , 纯属诬告 。 以商鞅在秦国的地位、权势 , 他没必要谋反 , 他也不可能谋反 。那么 , 秦惠王知晓不知晓商鞅是冤案的呢?当然知晓 。 但他必须要除掉商鞅 , 而且还必须要用谋反的借口除掉商鞅 , 而且还要让全秦国的人都知道 , 我秦惠王除掉商鞅 , 就是为了给我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报仇 , 公报私仇 , 假公济私 。为什么雄才大略的秦惠王不惜自毁其名 , 公然以为老师报仇的名义杀害商鞅 , 甘愿背上一个“公报私仇”的恶名?原因在于 , 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家的发展壮大作用巨大 , 秦国以后还要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 。 所以 , 就不能以任何国家层面的公的理由杀掉商鞅 。 另外 , 商鞅是秦国招贤令招来的 , 秦国以后还要继续招纳天下贤士 。 如果以公名义惩处商鞅 , 以后各国的人才谁还敢来到秦国呢?在秦国发展历史上 , “商鞅变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很多 , 但从根本上讲只有一条 , 就是将秦国的百姓 , 全部武装成为国家的奴隶 , 男人负责打仗 , 女人负责农业生产 。 稍有怠慢或不满 , 杀之 。 打仗无非一个兵 , 一个粮 。 民有田耕 , 兵不畏死 , 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 商鞅的愚民政策为秦王国的统一霸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格式化士兵 , 足够让秦国短时间强大起来 , 为秦国开创了万世基业 。所以 , 无论谁当国王 , 商鞅制定的方针路线是绝不会放弃的 。既然如此 , 不杀商鞅不行吗?不行 。当时的秦国 , 一方面固然因为商鞅的变法开始强大起来 , 一方面也因为变法而使国内矛盾逐渐激化起来 。 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 , 贵族遭到削弱 , 商鞅君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 。 贵族们不敢对君权发出不满 , 就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 , 结果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 , 已成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人物 。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 。 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 。 商鞅对新秦君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 , 变法已经全面实施 , 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 , 效果也十分明显 , “法”其利已经明显 , 受新法之利的人群已成气候;况且商鞅是先君任用的老臣 , 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 , 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 , 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 。 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君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 对内可争取公室贵族对自己的支持 , 向下也可向饱受“法”苦的臣民给以安慰和交代 , 杀商鞅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 , 商鞅之死是必然的 。商鞅虽然死了 , 他的商君之法却保留下来 , 不仅被历代秦国帝王所沿用 , 在后世几千年里的君主专制体制中也一直发挥核心作用 , 所以有诗云:“百代都行秦政治” 。商鞅如死后有知 , 当含笑于九泉也 。公众号:夜读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