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

摘要:晚清是一个多彩的时代
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
文章图片
180年前的夏天 , “天朝上国”的迷梦在炮火声中猛然惊醒 , 古老东方文明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艰辛求索之路 。
从林则徐到张之洞 , 从谭嗣同到秋瑾……无数仁人志士周旋于死生患难之间 , 或“开眼看世界” , 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 或力倡制度革新、社会革命 , 只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集30多年教学心得 , 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日前推出力作《晚清史》 。 该书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前仆后继的奋起与抗争 , 有细节、有创见、有情怀 , 读来令人唏嘘与深思 。
通过一些发散性的话题
引导读者打开“新的窗户”
上书房:提及晚清 , 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丝挫败感、危机感乃至屈辱感 。 在您看来 , 晚清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戴鞍钢:确实 , 晚清史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一种怒其不争的情绪 , 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读晚清史 , 觉得晚清史太悲情了、太令人失望了 。 但不可否认 , 晚清史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
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
文章图片
“致远”舰官兵合影(中为管带邓世昌)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 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 。 我在书中用“沉沦与奋起 , 屈辱与抗争”来概括 , 意在强调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之间 , 先进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 , 从来没有放弃对民族出路的追寻 。
这种追寻不断遭到挫折 , 但它为我们今天的成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
上书房:如此“高大上”地讲述晚清史 , 会不会让人望而远之?
戴鞍钢:多年来 , 我坚持在本科课堂上讲授晚清史 , 一个目的就是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反思 。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 主要目标是通过高考 , 这决定了历史知识是求稳的 。 很多非常好的精辟见解 , 还难以进入高中历史教材 。
【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回顾过去 , 而要使人明智 。 葛兆光先生有一个非常好的概括:本科生强调知识 , 硕士生强调方法 , 博士生强调视野 。 历史系的学生要有意识地把三者融为一体 。
晚清史之所以令人伤感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在全球化视野这一点上没有明显的进展 , 对大的格局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一直是懵懵懂懂的 。 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 , 在殖民化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 ,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 也不可能孤芳自赏 。
因此 , 我一直提醒学生 , 要把晚清史放在世界格局中来看 , 而不只是硬背一些史实、人名、地名 。
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
文章图片
清末新式学堂
上书房:与一些通行教材相比 , 《晚清史》有什么不同?
戴鞍钢:过去的一些近代史课本 , 要么太陈旧 , 要么矫枉过正 , 以至于有人说历史学就像翻烧饼一样 , 烤焦了、熟过头了 , 就再翻过来;或者像钟摆 , 摆得太过了 , 再荡回来 。
这可能是一种嘲讽或者玩笑 , 但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们在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上 , 还有相当大的、可以讨论的余地 。 我写《晚清史》 , 一大看点就是搜集、引用和介绍了不少新的研究资料、学术进展 。
比如 , 2018年 , 上海图书馆收藏晚清名臣张佩纶和李鸿章的私人书信公开出版 。 这是我们过去看不到的 。 再一个 , 上海的汤志钧先生2018年编纂出版《梁启超全集》 。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 大大推进了我们对梁启超的认识 。
再如 , 很多人觉得辜鸿铭有点像“守旧的小丑” 。 但新出的一些资料 , 让他的形象变得更为丰富、鲜活 。
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看一些大而化之的材料 , 很难接触一些私密性材料 。 现在 , 台前的、台下的材料一对比 , 就能够看到差异 , 进而可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到底哪一个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 , 等等 。
上书房:除了材料新 , 还有什么特点?
戴鞍钢:晚清是一个多彩的时代 。 在《晚清史》中 , 我希望通过一些发散性的话题 , 引导读者不断打开“新的窗户” 。 为此 , 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兼顾“上下左右” 。
晚清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 。 学术界有个说法:没有晚清 , 何来“五四”?历史是一条长河 , 是割不断的 。 我们过去太强调历史分期了 , 这其实是人为的界标 , 有一定的合理性 , 但不应该绝对化 。
“左右”就是指世界 , 包括相关的国家、周边的环境 。 过去 , 我们比较关注欧美 , 中外关系基本上就是中西关系史 ,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大块是与周边国家的互动 。 它们对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安全同样非常重要 。
二是详略得当 。
以前大家讲得比较多的 , 我就尽量少讲 , 这不等于说它们不重要 。 只是我在这本书中 , 想尽可能提供给大家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东西 。
三是强调细节 。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 人的活动铁定会有很多细节 。 忽略了这些细节 , 历史就会显得苍白、单调 。
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
文章图片
1881年 , 开平矿务局投资建成了第一条专线铁路——唐胥铁路 。
上书房:有哪些具体的发现或细节值得关注?
戴鞍钢:比如 , 近年来有人对溥仪被赶出故宫提出了不同看法 , 认为如果不把溥仪赶出去 , 或许后来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 。
其实 ,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有一番考虑的 。 因为溥仪一天在宫中 , 民国一天就不安稳 。 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符号 。
还有人批评冯玉祥操之过急甚至鲁莽 , 而且违背了协议 。 因为溥仪退位时 , 双方有一个优待协议 。 实际上的情形如何 , 是有争议的 。 但作为背景说明 , 这里可以提供一个“胡适见溥仪”的历史细节:
胡适和溥仪是两路人 , 一个是前朝皇帝 , 一个是留学回来的新潮人士 。 由于溥仪在宫中感到无聊 , 就给他装了个电话 。 当时 , 北京城里能装电话的人不多 。 恰巧 , 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和胡适是朋友 , 有他家的电话号码 。 于是 , 溥仪就把电话拨给了胡适 , 说“什么时候进宫来 , 让我瞧瞧” 。
行走自由的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行事作风,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描述
文章图片
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与溥仪兄弟在御花园中合影 。
按理说 , 胡适是可去可不去的 , 而且溥仪的话有点盛气凌人 , 更没必要完全配合 。 可是 , 胡适不仅兴冲冲地赶往故宫 , 在宫门外被挡住了 , 还老老实实地在旁边候着 , 一直等守卫和宫里面沟通好 。 见过溥仪之后 , 胡适写了一些非常动情的话 。 看得出 , 他对年轻的前朝皇帝抱有很高的敬意 。
我用溥仪的记载、庄士敦的记载和胡适的记载来印证 , 大致情况都是吻合的 。 历史学有一个原则叫“孤证不立” , 说的是一条资料不能作为完全的证据 , 只有复证事实才能确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