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高能点赞】一年2528次:他们把生命从悬崖边拉回来( 二 )


“这是我做过精确率最低的算法”
“目前的算法模型识别的自杀倾向者 , 人工核实下来 , 还是会发现有几个人其实是算法搞错了 。 ”荻月介绍说 。
“这应该是我们做过的精确率最低的模型 。 ”她说 , “但是人命关天 , 错多几个只是我们多花一些精力应对 , 但漏一个就是漏了一次生命的机会 。 所以我们的关键指标不是精确率 , 而是覆盖率 , 也就是说 , 是不是有自杀倾向并作出了一些实际行动的人都被我们发现了 。 ”
越来越多类型的判断维度被加入到算法模型中 , 复杂程度一天天在上升 。 例如某位用户和商家客服对话中 , 第一段话出现了“世界” , 第二段话出现了“要走了” , 再隔几段话说“明天太阳几点升起” , 单独看这些词句或许都很正常 , 但串联起来涵义则全然不同 。 因此 , 荻月和她的同事们时不时地要在各种案例中收集整理关于自杀的词句 , “现在应该已经超过了一万句” , 荻月说 。
自杀|【高能点赞】一年2528次:他们把生命从悬崖边拉回来
本文图片

荻月收集的一万多句关于自杀的文字 , 用以优化算法
即便如此 , 依然有遗漏的案例发生 , 这让他们时常感觉“很无力” 。 “有一种化学制剂 , 我们看到遗漏的案例才知道 , 原来它也能用来自杀 。 ”武纲说 , “还有一部电视剧提到一种生活常用品可以用来自杀 , 一下子引发了大量的购买 。 ”
更大的无力感来自所谓“静默下单” 。 “如果一位自杀倾向者 , 购买危险品时没有留下任何可疑痕迹 , 我们就几乎无法识别风险 。 ”荻月说 , “我确实很想算法模型能识别出所有的自杀者 , 但我真的没办法 。 ”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全球调查显示 , 61%的国家已经将自杀看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 并有31%的国家政府采纳了综合性国家策略或者行动计划 。 在“守护生命”项目组成员看来 , 他们就是这样的全社会综合体系的一份子 。
“如果从平台尽责的工作层面上来看 , 我们做的事情已经足够了 。 ”荻月说 , “但和自杀倾向者接触得越多 , 我们就越意识到 , 自己做的事情还差得远 。 ”
“和生活最困难的一面对抗”
今年4月的一个晚上 , 倾川接到一起平台预警 , 有一位淘宝用户问商家“这个药人吃多少会死” 。
警察最终在一个公园里找到了这位男子——四年前他和家里断绝了联系 , 但生计无着让他感觉走投无路了 。 而正是这次干预行动 , 让警方联络上了男子的父亲 。 四年来父亲一直在找儿子 , 而四年后的重聚时 , 男子趴在父亲肩头痛哭 , 依然像个孩子 。
对“守护生命”项目组的成员们来说 , 那是令人欣慰的时刻之一 。 然而并不总是如此 , 今年3月 , 一位20岁的男生买了木炭 。 四人小组中的凡崆和他反复线上聊 , 线下警察也上门确保男生安全 。 在之后的五天里 , 凡崆始终在观察 , 男生每天都上线了 , 尽管没有继续说话聊天 , 但也没有再下单购买什么危险商品 , 一切看上去都在变好 。 然而 , 第六天男生还是选择了自杀 , 虽然未遂 , 但凡崆哭了 。
加入“守护生命”项目四个多月 , 凡崆被用户骂过 , 还被泼过冷水“你除了安慰我 , 还能为我做什么” 。
“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和生活最困难的那一面对抗 , 包括我们自己心里巨大的压力 。 ”烛荧说 。
自杀|【高能点赞】一年2528次:他们把生命从悬崖边拉回来
本文图片

一位自杀倾向者和客服沟通中说“第一次有人心疼我”
瑰瑶、倾川、凡崆、夏苏、小曦 , 参与项目的团队平均年龄24岁 。 过去一年多 , 他们一面向心理学专家讨教 , 一面相互学习总结:在互联网环境下 , 如何通过文字判断情绪?长时间停顿意味着什么 , 突然不回复又意味着什么?聊天第一句说什么更容易激励对方?用什么样的头像会更让对方有安全感……
“我们其实没什么所谓‘话术’ , 一些对话看上去甚至非常生涩 。 ”小曦说 , “但是对很多自杀者来说 , 可能过去一年都没人跟他们说过一句关心的话了 , 而我们就算很生涩的一句关心 , 也能让他们觉得 , 原来世界上还有人在心疼他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