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师培训如何提质增效

_原题为 教师培训如何提质增效
大规模教师培训在全国各地 , 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已开展十年 , 其丰硕成果有目共睹 。 但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 比如规划的科学性、实施的专业性、效果的转化性等 , 这些问题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升 。 “提质增效”应是时下我国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之一 , 那么面对诸多问题 , 如何寻求破解之道呢?
在政策层面统筹协调为培训助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乎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 , 是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 。
借助专业力量 , 保障行政指导的有效性 。 各省都有众多教师培训领域专家 , 他们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可以依靠的专业力量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深入理解、科学解读国家教师培训文件要求 , 为落实政策提供适合本地的行动指南及操作指导 , 保障国家文件的执行效度 , 保证实施计划适合本地特点 , 发挥最大作用 。
倾听实践声音 , 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教师培训工作亦不例外 。 组织相关专家到实践现场进行调研 , 将调研结果反馈到行政层面 , 可为行政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数据支撑 ,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全国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对23个中西部“国培计划”实施省份深度调研的基础上 , 不断调整实施策略 , 提出了“重心下移、分层分类、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新举措 , 以保障“国培计划”不断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 适应教师队伍发展的时代要求 。 各省也应立足省情 , 借助专家力量 , 加强对域内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调研 , 掌握教师培训的现状 , 发现影响培训质量的现实问题 , 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 以保障区域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
在顶层设计中规划好战略地图
科学的规划设计需在政策指导下 , 既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又不失求实创新 , 才能保证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
设计两至三年递进项目 , 在主题上形成完整逻辑链 。 教师培训项目如果学时短 , 往往不能切实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 培训学时过长又会造成教师的工学矛盾 。 在区域培训规划设计时 , 将一些培训对象相对稳定同时需要较长学时方能达成培训实效的项目 , 设计为两至三年的递进形式 , 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 在吉林省2020年的项目规划中 , 将新教师培训设计为两年递进项目 , 围绕教育部颁发的新教师培训指南 , 每年开展各有侧重的培训 。 第一年着重对新教师进行以入职规范化为主的培训 , 帮助新教师适应岗位基本要求 。 第二年着力帮助新教师提高学科教学及研究能力 ,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两年的培训结束 , 新教师可以完善师德且基本适应班级管理及学科教学等工作 。
实行周期培养计划 , 扎实跟进教师发展进程 。 教育部在2018年启动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 , 对百名优秀教师和百名优秀校长 , 进行三年连续性系统化培训 。 省级层面 , 也要实行周期培养计划 , 加强名优教师及校长群体的培养 。 在固定的周期内 , 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 有稳定的培养基地 , 有科学的任务驱动 , 扎扎实实为名师名校长的发展提供支持 。 通过团队研修培养、在岗实践探索、示范作用发挥等环节的设置 , 有效帮助名师名校长凝练教育思想 , 提升实践智慧 , 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 助力名师名校长实现向教育家的蝶变 。
打造精品项目基地 , 发挥培训项目品牌优势 。 大规模教师培训 , 大多采用项目申报评审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 这种方式能够保证遴选的公平性 , 有利于选择最有优势的培训单位执行相关培训项目 , 但同时也存在着项目实施缺乏连续性 , 不利于培育精品项目、品牌基地的弊端 。 吉林省依托“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契机 , 在项目规划过程中 , 增设协同创新项目类别 , 关注精品项目基地建设 , 计划由同一培训单位持续承担优势项目 , 这样不仅能提高培训单位项目实施的质量 , 还有助于培训单位不断基于项目实施过程及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反思改进 , 提升自身培训能力 。
提升项目实施主体的专业执行力
项目实施主体专业化执行能力的提升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 。
设置培训者系列化主题培训 , 提升培训项目设计的专业性 。 培训者的能力结构多元 , 涉及培训课程设计能力、培训方式优化能力、培训考核评价能力等 , 需要设计连续性的培训主题 , 持续提升培训者的能力素质 , 帮助培训者深入理解教师培训核心问题的内涵 。 例如以“培训方式优化”为主题设计培训者培训 , 可以通过任务驱动、主题沙龙等深度参与的方式 , 调动培训者的学习热情 , 彰显实践智慧 , 让培训者能够切身体会“学习者为中心”之深意 , 在培训实践中更好地关注学员的学习感受 , 让其设计的培训更适合学员需求 。
建立项目视导机制 , 实现对培训的全过程监管 。 培训质量评价的滞后性 , 是影响培训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 建立项目视导机制 , 是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 从而提升培训质量的必要举措 。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专家 , 组建教师培训项目视导团队 , 前置必要的视导技术专题研修 , 通过政策解读、视导技术讲解、视导工具设计等模块的培训 , 为培训项目视导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 在区域教师培训项目启动后 , 视导团队对各项目单位实施视导 , 实现培训过程的有效监管 , 帮助培训单位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