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二.上):“大头儿子”模式下的韩国半导体( 三 )


随后数年间 , 韩国通过主动发起“价格战” , 成功清除了一大部分竞争对手 。 加上日本经济泡沫等不可抗力因素 , 韩国不断赶超 , 日本半导体厂商相继退出DRAM市场 。 最终三星在1992年开发出世界第一个64MDRAM , 超过日本NEC , 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厂商 。
随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 DRAM价格暴跌 , 又让三星抓住机会 , 将上一年的全部利润用于扩大产能 , 血洗DRAM市场 , 德国厂商奇梦达随即破产 , 日本尔必达也元气大伤最终被美光收购 。 至此 , 全球DRAM领域巨头只剩下三星、海力士和美光 。 韩国企业正式从日本手中拿过了DRAM的权柄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二.上):“大头儿子”模式下的韩国半导体
文章图片
在血腥的DRAM战役中 , 韩国厂商的胜利固然与经济形势、历史机遇不无关系 , 但政府对三星这类财团的大力支持 , 显然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 才得以在市场低迷时期 , 依然敢于疯狂加码、逆势投资 。
低端起家、财阀领头、政府打辅助 , 这些形成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特色 。 其中 , 有些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所导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值得我们警醒与思考 。
青山一道同云雨:韩国往事与中国故事的渊源
之所以说 , 中国产业界能够从韩国半导体的发展史中有所收获 , 主要源自三个方面:
其一 , 是二者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 都是摆脱进口依赖 , 完成产业转型 。
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 源自于劳动密集型的重工业因为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 受到了打击 。 国内开始意识到 , 想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高科技的“薄、小、轻产品工业” 。 韩国半导体的突围与腾飞就是从此开始 , 逐步缩小与日本竞争厂商的距离 , 最终走到了世界DRAM生产和开发的前列 。
中国今天对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新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 都已经达成了基本面的共识 。 但同样面对积累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等现实问题 , 曾经的韩国与今日的中国却选择了不同的解决路径 , 也将走向不同的未来 。
其二 , 是二者所赶上了特殊的历史机遇 , 在新技术背景下重新定位市场意味着无限前景 。
韩国与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中 , 主要围绕抢夺DRAM产品研发与市场份额展开 。 除了“价格战”这一杀手锏 , 韩国产业界通过DRAM芯片的技术领先 , 获得了弯道超车的优势 , 抢跑新兴领域 , 无疑是最关键的原因 。
今天 , 中国所面对的半导体市场局势 , 显然是在摩尔定律趋向失效的背景下 , 寻求多元网络、智能技术、泛终端设备之间的最精准市场定位 , 从中寻找到消费端产品的突破机遇 , 或将改变半导体市场的基本盘 。
脑极体|芯片破壁者(十二.上):“大头儿子”模式下的韩国半导体
文章图片
其三 , 是二者都需要尽力规避国际局势的不确定因素 , 但在面对阻碍也能奋力出击 。
韩国半导体在布局之初 , 一直试图避免与美国发生摩擦 , 比如将自家半导体设备主要出口到亚洲地区 , 而不是跟日本一样在美国本土打的昏天黑地 。 但产业崛起必然会引发竞争者的忌惮 , 比如韩国厂商进入DRAM市场时 , 国际贸易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就提出了限制 , 美国公司控告韩国DRAM厂商倾销 , 致使美国贸易协会派人来韩国调查 。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动荡的国际局势间 , 或许失去了继续“苟”的时机 , 但除了迎风前行 , 也别无选择 。
择善而从:韩国半导体的上位启示
当然 , 半导体行业发展至今 , 其技术动向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注意 。 之前靠政府牵头 , 倾举国之力推动某个半导体环节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 由市场所主导的行业竞争 , 就需要企业从多方面考虑 , 才能寻找到突破的机会 , 来赢得市场的青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