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日前 , 幸福花开新边疆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 深入调研采访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实践、新路径、新探索、新成效 。
庭院种出小头蒜 , 五三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文章图片

图为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一农户家中的菜园 。 (段星宇摄影)
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庭院种植大蒜的历史已有30余年 。 村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以及历代积累的丰富种植经验 , 不断壮大五三村的紫皮蒜种植规模 。
如今 , 紫皮蒜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村里庭院经济的主导产业 ,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靠种植紫皮蒜走上了致富路 。
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文章图片

图为农户正在整理编好的蒜辫 。 (皇甫万里 摄影)
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介绍:庭院里种植紫皮大蒜实现了‘一年忙半年 , 半年两份钱’ , 劳动强度不高 , 效益还好 , 特别适合劳动能力差的老人和贫困群众 。
如今的五三村200多亩庭院地大约能产400万头大蒜 , 每亩地收入1万多元 。 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 。 五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6人 , 现已全部脱贫 。
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文章图片

图为村民许贺春笑着捧起自家的紫皮蒜 。 (皇甫万里 摄影)
在66岁的许贺春家院子里 , 堆着很多编成辫子的紫皮蒜 , 一根蒜辫编了一百头蒜 。 他指着自己院子里的菜地跟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致富帐:在我家的地里 , 春天种上蒜先能收获一茬蒜苔 , 然后收获紫皮蒜 , 再种一茬大白菜 。 一亩地产蒜2万头左右 , 每头5毛钱 , 能卖1万元;亩产蒜苔400斤左右 , 每斤5元 , 收入2000元;白菜可以收2万斤左右 , 每斤2毛钱 , 收入4000元 。 总共毛收入1.6万元 , 除去成本 , 纯收入能达到1万以上 。
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文章图片

图为村民王金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皇甫万里 摄影)
6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金霞提起政府对她的帮助一直在说他们是我最最最感激的人 , 要是没有他们 , 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
2011年王金霞的丈夫因病去世 , 给原本经济状况就不好的家庭雪上加霜 。 2015年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开始帮助她发展庭院种植:许贺春是村里的农技推广员 , 他经常来我家地里讲紫皮蒜种植技术 , 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帮我种 。 紫皮大蒜成了我家脱贫的‘紫富美’ 。
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文章图片

王金霞家干净利落的小院子(吴楠 摄影)
虽然 , 王金霞的农家小院只有一亩地 , 但依旧打理的干干净净 , 庄稼地更是整齐划一 。 她自豪的提起自家地里的紫皮蒜:别看这园子没多大 , 但是每年给我带来的收益可不小 , 除了自家吃的菜 , 我都种紫皮蒜 。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据吃饭 智慧农业在这里生根发芽
观万亩稻浪、赏千亩花海、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 , 这个季节 , 走进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仿佛走进了美丽的景区 。 在这里 , 浪漫惬意的田园生活令人向往 , 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更让人惊喜 。
田间劳作摆脱靠天吃饭 , 转向数据化精准管理;绿色有机水稻风声水起 , 质量稳步提升;农文旅深度融合 , 多方促进农民增收……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让智慧农业在这里生根发芽 , 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
有机水稻|庭院里出了个“紫富美”!
文章图片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内的大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张相成/摄)
一粒有身份的大米
扎赉特大米 , 一粒有身份的大米 。 在产业园的智慧大脑——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 AR语音播报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
请问专家什么是稀土元素?什么因素导致水稻倒伏……在智慧大脑的大屏幕上 , 采访人员看到了一些农民的提问 。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慧敏介绍 , 产业园定制研发的掌上产业园专属App , 具有在线培训、农情预警、种植指导、供需发布等多种功能 , 为农民生产提供指导 。
我们产业园实验室对农民从种到收 , 包括种子、土壤、水肥检测等进行数字化指导 , 给出具体意见 , 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 来产业园做指导的新疆天业集团副研究员王肖娟介绍 。 她举例 , 以前农民加工晾晒后的稻谷时 , 会习惯性地咬一咬 , 看晒得咋样 , 现在可以直接看数据 , 就是看水分多少 , 稻谷含水量15%左右就可以加工了 , 等于让农民从经验种地转向依靠数据种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