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日军“战俘营”死亡率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二 )


日军对战俘施以极其严酷的管理 , 设置了一系列惩罚制度 , 如“重营仓”(单人禁闭)、“重谨慎”(集体禁闭)等 。 资料显示 , 战俘营日军司令官曾因1944年2月19日当日战俘营的禁闭室无人被关禁闭而对战俘提出表扬 。
战俘|日军“战俘营”死亡率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文章图片

1943年7月29日 , 日本人在距离战俘劳役的工厂“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以东不足一公里的奉天大东区其民街1段38号北 , 建成了一座高度专业化的永久性战俘营 , 战俘从北大营迁址这里 。 战俘营四周设有两米高的围墙 , 墙上设有高压电网 , 围墙的四个角落分别设有瞭望岗楼 , 戒备森严 。
死亡率是欧洲战场上德国战俘营死亡率的13.3倍
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曾是日军大肆标榜的模范战俘营 , 经常有日军宣传机构前来采访、拍照或拍电影 , 宣传战俘们生活得如何“安逸” 。 然而 , 战俘们的真实生活 , 却是劳役、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 , 加上缺医少药和非人虐待 , 随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 。
战俘|日军“战俘营”死亡率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文章图片

以美军战俘为例 , 他们在菲律宾战场被俘后 , 经历了残酷的“巴丹死亡行军”和艰难的“地狱之船”的海上跋涉 , 身体状况已经极差 。 到达沈阳后 , 发生了大批战俘集中死亡的现象 , 仅1942年到1943年间 , 盟军战俘就死亡225人 。
国际红十字会驻东京代表朱诺在视察沈阳战俘营后确认 , “他们甚至穿着衬衣和短裤 , 没有办法更好地熬过寒冷的冬天 , 许多人死于肺炎和反复发作的疟疾 。 ”
战俘|日军“战俘营”死亡率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文章图片

1944年2月19日 , 编号为898号的美军战俘托马斯·布利斯特在“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劳作时被挤到电动车和厂房柱子间 , 右腿严重受伤 。 21日开始出现坏疽症状 。 由于战俘营医院缺医少药 , 就连基本的手术器械和手术室都没有 , 23日 , 布利斯特因气性坏疽不幸死亡 。
如此恶劣的环境 , 迫使战俘冒死越狱 。 1943年6月21日 , 美军战俘麦林格勒、帕里奥蒂、查斯坦趁夜色越狱 , 朝沈阳西北约950公里处的中、苏边境方向逃跑 , 最终还是在内蒙古科左后旗两家子村再度被俘并押解回奉天 , 于1943年7月31日早五时半被日军枪毙 。
战俘|日军“战俘营”死亡率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文章图片

事后 , 日本通过瑞士大使馆以外交照会的方式向美国通报此事 , 而这个信息辗转一年才被美国政府获悉 。 1944年8月12日 , 《纽约时报》在报道这则消息时称 , 美国政府此时才第一次知道 , 还有美军战俘被关押在沈阳 。
战俘营在选址时违反日内瓦公约中关于“战俘营不得设置在军事目标2英里(约3.4公里)范围内”的规定 , 距离周边多家日本军工厂不足一公里远 , 这些军工目标一旦遭到攻击 , 极易牵连战俘营 。
战俘|日军“战俘营”死亡率是德国战俘营13.3倍
文章图片

1944年12月7日 , 美军B—29轰炸机大举轰炸沈阳城 , 战俘营周边的兵工厂和军事目标遭到打击 , 其间三枚炸弹误炸到战俘营 , 造成盟军战俘19人死亡 , 35人受伤 。
从1942年11月到1945年8月长达34个月的关押期间 , 日军在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的暴行从未间断 , 长期以来的虐待和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如此高的死亡率 , 是欧洲战场上德国战俘营盟军战俘死亡率的13.3倍 , 是不折不扣的“死亡战俘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