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二 )


亲临各书家真迹之后 , 颉江泊对书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 愈发笔耕不辍 。近些年 , 颉江泊除了潜心研究经典书法之外 , 还不忘四处求学 , 先后受林涛、李逸峰等书法家的指点 , 获益匪浅 。“李逸峰老师对我在书法上的提点可以说是醍醐灌顶 , 之后我入北兰亭书院求教诸师 , 与西部书界同窗共享书学之饕餮盛宴 , 那次在河南学习了有一个多月 , 国内书界名家轮番授课 , 其间还以游学的形式考察了河南的部分著名碑帖 , 见识了黄河文化 , 领略了殷商文明 。”颉江泊说 。
书法字画|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家颉江泊——仰望经典,且行且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8年 , 颉江泊有幸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人才培养项目 , 在学习期间 , 国内文字学、书学、美学、诗词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敦煌学专家学者先后授课 , 用宏观的视域观照书法 , 用微观的视角解读书法 。回想起这些 , 颉江泊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那时我们沿河西走廊文化考察 , 此行以‘书法敦煌’为主题 , 沿着古丝绸之路 , 发金城 , 过凉州 , 经张掖 , 抵酒泉 , 出嘉峪关 , 驻足千年古战场 , 行走于肩水河畔 , 凭吊金关的烽燧残壁 , 拜谒千年前的悬泉遗址 , 沿着汉长城的残垣 , 穿过玉门关的墙洞……这里也是汉简的出土地 , 一枚枚出土的汉简 , 让我感悟着沧海桑田 , 斗转星移 , 如果说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的话 , 那么这座高峰所处的高原应该是秦汉书法 。因为正是有了秦汉书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创造的自觉 , 才孕育了这座书法的高峰 。从文字学的视角来看 , 汉承秦制 , 其实政治、经济制度亦然 。秦汉之间既存在着文字上的承接关系 , 也是文字变化的分水岭 。”颉江泊认为 , 通过此次考察 , 魏晋高峰虽然已被千百年来的审美约定和价值取向树为标杆 , 但秦汉简牍则为现代书法创作和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启示 。站在历史的时空里审视书法 ,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汉简 , “书法敦煌”之行对颉江泊的书学思路也是一次重新的调整 , 魏晋风流之前 , 应有秦汉 。
通过这次考察 , 从历史的纬度充分了解和感悟了丝绸之路和汉简文化后 , 颉江泊申报的“大美甘肃 , 丝路辉煌”主题书法创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书法创作资助 , 该项目在创作完成后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颉江泊的这次创作紧扣时代主题 , 突出地域特色 , 用书法语言将古丝绸之路甘肃段沿途经过的重要城市、地区 , 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开拓者、文化传播者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 甘肃佛教石窟艺术很好地表达出来 , 并对甘肃经典书法进行了临创 。既回顾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 , 宣传推介了甘肃的佛教艺术、石窟艺术、敦煌写经、河西简牍以及西狭颂等宝贵的书法文化资源 。这次创作引发了书法界很多前辈的赞叹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体现出丝路辉煌与甘肃之美 。诸多作品很用心 ,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很多参观了此次书法创作作品的名家认为:“颉江泊的传统功底扎实 , 创作水平较高 。最难能可贵的是 , 他长期从事书法创作 , 并能结合甘肃书法文化资源 , 很多简牍风格的书法创作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历史之美 , 文化之美 ,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 秦汉简牍 , 尤其是汉简的发现 , 为我们当代学人提供了汉字演变研究的活标本 ,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汉字字体演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
2019年 , 颉江泊在“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上荣获特等奖 。他说:“当看到此次的征稿启事时就想着用《石门铭》等碑的用笔和米芾的结体结合一下 , 又庞杂一些颜真卿的结构和笔法 。基于这样的一种尝试心理 , 在截稿的前几天挑了一张比较满意的就寄出了 , 没想到在数万书法人的关注下获此殊荣 , 这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 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品中问题与不足 。很庆幸评委专家们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 , 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下一步如何去深入地学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