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账|追剧的观众多了 作品的格调高了( 二 )


优质内容与观众有机互动 , 为剧集市场发展造血
【分账|追剧的观众多了 作品的格调高了】网络视听的圈层化效应 , 势必为之迎来有别于电视业发展的不同路径轨迹 。面向垂直、细分受众人群的内容业态迭代 , 亦为提振网剧工业化水平创造出更充分的可能性 。强调多元的类型化发展 , 一并催生出行业结构化的转型升级 。
复盘近一阶段的网剧市场表现 , 一大亮色在于其类型化成色实现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唐人街探案》《叹息桥》等悬疑剧尝试触摸更坚实的现实主义内核 , 或是《重生》《怪你过分美丽》《穿越火线》等行业剧洞察现实、延伸视野 , 还是《鬓边不是海棠红》《龙岭迷窟》等嫁接不同题材要素的年代剧 , 以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腾空之约》等创新内容表达的青春剧 , 与去年《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庆余年》等为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古装剧一起 , 共同构筑起丰富多样的网剧内容版图 , 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剧、追剧需求 。
基于快速生产的“求稳”“跟风”等非理性抉择 , 致使此前的剧集市场长期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受到市场检验的题材品类被盲目批量复刻 , 而大有创新空间的其他品类却乏人问津 , 这种状况在高度市场化的网剧领域尤为显著 。粗放型的创作逻辑 , 难以为其工业化水准的确立寻求稳定、成熟的根基;而今天的网剧市场则在很大程度上对此实现反拨 , 于调适迭代中迎来全新景观——类型剧大有“平分秋色”之势 , 同时基于各自类型逻辑和立意旨归的优质作品也实现了不同维度的创作创新 。
类型化的新发展 , 为网剧迈向内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等悬疑剧的热播 , 凭借强类型标签打造的“迷雾剧场”获得大众认可 , 各大视频网站纷纷试水加入“剧场化”运营 。从长远的走向来看 , 网剧的“厂牌化”模式或成一种有益的战略路径:一方面能以固定化的场景集纳同品类剧集 , 在对差异的深耕中寻求风格化创新 , 最大化类型剧的传播效能;另一方面 , 类型剧品牌效应的集聚 , 能够激活市场的更多活力 , 这也为行业传递出积极信号:观众的消费偏好固然可以“养成”成熟的类型剧 , 但在市场积极探索之下的类型剧自主创新同样能够不断“养成”观众的审美情趣 , 优质内容与观众的有机互动 , 为网剧市场发展实现造血 。
精品短剧成主流 , “注水剧”现象得到有效纾解
在网剧发展的草创期 , 因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缺乏暴露出行业种种问题 , 确立和提振剧集工业水平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议题 。今年以来 , 备受大众喜爱的网剧作品频频涌现 , 一些新特征的凸显标志着网剧市场步入良性运转的常态化发展新阶段 。
较为鲜明的一大变化在于精品短剧成主流 , “注水剧”现象得到有效纾解 。今年2月 ,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 明确提出反对内容“注水”、规范集数长度 , 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 。上半年以来 , 如《我是余欢水》《隐秘的角落》《唐人街探案》《龙岭迷窟》等十余集体量的短剧 , 不仅有优质的剧作和制作加持 , 整体呈现节奏紧凑、戏剧浓度高、叙事密度强等特点 , 受到绝大多数观众的肯定 。“短小”且“精悍”的精品化剧集 , 对过去存在的剧集“注水”状况形成反思 , 助推行业迎来健康的创作生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