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
match
?
1995年 , 华润要购买沈阳一家啤酒厂 , 谈判过程颇为不顺 , 火药味很浓 。
对方的一位官员直接表示 , 想继续谈判就必须撤掉黄铁鹰(彼时宁高宁为华润创业总经理 , 黄铁鹰是其部下) 。
明眼人一看就是这位官员手伸得太长 , 只是很多管理者为了让谈判继续下去 , 往往会选择牺牲自己的部下 , 息事宁人 。
但宁高宁不会 。
一向礼让谦和的高宁 , 当即拍着桌子说:“我们合作的原则是平等!你没有权利让我撤掉黄铁鹰 , 就像我也没有权利让你们的市长撤掉你一样 。 ”
于是 , 双方谈判破裂 。 宁高宁急了 , 把自己关在酒店里一天没出房间 , 傍晚酒店服务员以为出了事 , 强行把门打开 , 原来他在给沈阳市委书记写一份厚厚的上诉材料 。
他告诉部下:“如果就因为某个人的面子 , 把大事给耽误了 , 我们今后不在内地做生意了!”
黄铁鹰说:“给这样的上级做事 , 自然豪气 。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宁高宁在公司有着极高的声望 , 也曾入选《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 。
在《谁人不识宁高宁》这本书中 , 宁高宁被定义为“央企典型职业经理精神的一个最佳符号” 。
他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位管理过四家世界500强企业的CEO ,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 他一直都效忠于国企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他总说自己是“国企的放牛娃” , 专心为国有企业“放牛” 。
因此 , 他不会有王石的牛仔之想 , 不能野蛮生长 , 只能企业忠良 , 他体面地做着 , 也体面地活着 , 同时也带给更多人以体面 , 也仅止于体面 。
在理想被现实替代的社会 , 在集团军屡败于小团队的环境里 , 红色地产教父宁高宁和他几十年的“放牛”经历值得我们一起咀嚼和品味 。
华润十八年
从草根到掌门人
成为中国红色摩根
宁高宁出身草根 , 下过乡 , 当过兵 , 留过洋 , 在资本市场 ,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丰富的人生阅历 。
1983年 , 大学毕业的宁高宁选择出国留学 , 前往匹兹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 , 主修财务 。 在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MBA的年代 , 宁高宁庆幸自己“阴差阳错反倒入对了行” 。
那一年 , 比宁高宁大7岁的王石当起了玉米中间商 ,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候 , 赚了300多万;马明哲被调往深圳 , 担任蛇口工业区总设计师袁庚的司机;马云第二次参加高考 , 并再次落榜 , 父母劝他死了上大学的心 , 好好学门手艺 。
1987年 , 美国正在经历着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灾 , 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 , 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 , 跳楼自杀 。
28岁的宁高宁学成归国 , 加入香港华润集团 , 从底层做起 。
此时的中国 , 邓小平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 ,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的观点 ,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三来一补”深入到允许外商在内地投资建厂 。
对于华润来说 , 这使其总代理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 华润开始由代理贸易向自营贸易转型 , 在内地投资建厂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香港华润大厦(图片来源网络)
在华润这段调整时期 , 有个“烂摊子”叫永达利 。
最初华润集团买永达利的时候是想搞印染厂 , 但买过来之后 , 香港又不许搞印染厂了 , 因为怕污染 。 在处理过程中 , 华润集团需要出个人来做代表解决此事 。
企发部的宁高宁“临危受命” , 又“力挽狂澜” , 把事处理得相当完美 。 之后 , 宁高宁搞到贷款在原厂址上盖了楼 , 楼卖掉之后 , 净赚4亿多元 。 经此一役 , 宁高宁在华润一下子出名了 。
很快 , 华润注资永达利 , 改名“华润创业” , 成为华润系第一家上市公司 , 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 , 总资产也从几千万港元上升至超过200亿港元 。
作为永达利负责人的宁高宁更加引人注目 , 职位也不断提升 。 年仅34岁的宁高宁也成为华润创业的董事总经理 。
1999年 , 宁高宁出任华润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 实施了以“6S管理体系”为核心标志的“宁氏新政” 。
在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上刮起了华润旋风 , 宁高宁本人也开始全面走入公众的视线中 。
这个曾经的小角色 , 已经成长为华润的灵魂人物了 。
在执掌华润的日子里 , 宁高宁的资本运作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 , 凭借资本的力量 , 开创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 华润集团横跨房地产、零售业等主体行业 , 目标都直指行业领袖地位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人们将他称为用资本整合产业的探索者 , 媒体则把他誉为“中国摩根” 。
当然 , 他的资本运作也引来一些质疑 。 有一篇批评华润高速扩张的报道说 , 是“充足的资本金令他(宁高宁)头脑发热” 。
对于别人说他只是“财技”过人 , 宁高宁的旧部下黄铁鹰曾说:
“对这些说法 , 我只能抿嘴一笑 , 想起《孙子兵法》的那句话:我们只知道别人用什么方法取胜 , 却不知道别人是如何获得那些方法的 。
他(宁高宁)不是一举成功的商人 , 他是从香港华润集团那个庞然大物的商业机构底层 , 一步一步游出水面的!”
值得一提的是 , 2000年华润入股万科 , 也是由宁高宁主导的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宁高宁与王石(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有“北华远”、“南万科”之称 。 据当时报道 , 宁高宁的计划是将华远与万科整合成为国内最大的 , 也最有前景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
收购了“华远”之后 , 华润将“万科”也纳入囊中 。 2000年8月10日 , 王石与万科管理层“卖掉”第一股东 , 迎接华润入主 , 华润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
只是 , 后来宝能系大举进攻吸纳万科股权 , 华润万科第一大股东的角色已然旁落 。 但当年收购万科及华远 , 称得上是宁高宁在华润集团地产业务打造的关键一役 。
2004年 , 当占地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深圳华润万象城问世时 , 外界无不震撼 , 这个仿照东京银座的商业综合体也成为国内ShoppingMall的范本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深圳华润万象城
然而第一个万象城落地后没多久 , 宁高宁就接到一纸调令 , 他的战场由华润变为中粮 。
沉浸十一年
加速中粮
缔造大悦城经典
千禧之年后的第四年 , 结束了非典侵袭的北京大街上 , 满耳朵听到的都是潘玮柏在唱“忘记了姓名的请跟我来 , 现在让我们向快乐崇拜 。 ”
很多人也在悄然改变 。
刚从山西来的贾跃亭才31岁 , 意气风发创立乐视网 , 遇到了爱情;比他大十岁的孙宏斌 , 开了一场“蟒山会议” , 决定不惜血本疯狂拿地确保进军全国 , 他不知道 , 有一场危机在前方;此时的王健林 , 为万达开辟了院线业务 , 演讲措辞间力拔山兮 , 挥斥方裘 。
而宁高宁 , 也离开了他待了十八年的华润 , 空降中粮 , 展开了新的篇章 。
空降到中粮时 , 中粮是一家立足于传统农业且带有政策性色彩的粮油贸易公司 , 旗下拥有50多个分散的业务单元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地产业务是中粮集团获国资委批准的主营业务之一 。 在华润摸爬滚打多年 , 深谙资本之道的宁高宁显然不会放弃将中粮地产业务做强做大的机会 。
仅任职数月后 , 宁高宁便着手中粮集团的地产业务调整 。 宁高宁在中粮集团的经理人会议上坦言:“以中粮自身的背景和财务基础 , 有很好的潜力去做这项业务 。 ”
不过 , 理清架构只是宁高宁操刀中粮地产业务的首道工序 , 更深的烙印来自大悦城品牌的创立 。
2007年 , 中粮置业的试水之作北京“西单大悦城”开门营业 。 此后 , 这个商业地产品牌先后成为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潮流地标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北京西单大悦城(图片来源网络)
“大悦城”这个名字 , 是宁高宁定的 。 据称 , 有一日 , 宁高宁夜读《论语》 , 读到“近者悦 , 远者来”时 , 忽然有了灵感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宁高宁在中粮任职的11年间 , 中粮商业地产业务从无到有 , 由小及大 , 在全国打响名声 。 2010年 , 他放出豪言称 , “10年内将开出20个大悦城 。 ”
2014年 , 中粮置业借壳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 从而完成H股上市 。 一年后 , 中粮置地以“大悦城地产”之名迎来新生 , 步入下一个发展历程 。
宁高宁为大悦城规划了新的扩张蓝图:“为了做大规模以及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 大悦城会积极推进轻资产发展模式 , 集团目标是做到100个以上” 。
只是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要做100个大悦城”的宏伟蓝图还远没落地 , 宁高宁就要告别中粮了 。
在中粮的这些年里 , 他先后主导了50起并购项目 , 完成中国粮油等多家公司在香港的上市工作 , 将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引入中粮等 , 投资额达146亿元 。
宁高宁还曾创造国内食品行业最大的买卖纪录 , 也就是61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 , 宁高宁本人也接替牛根生 , 成为蒙牛的董事会主席 。
当然 , 宁高宁在带领中粮兼并扩张的时候 , 客观上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 令他在中粮内部毁誉参半 。
有人评价说 , 中粮玩转了资本 , 搞大了规模 , 却搞不定赢利 。 公司的体量在不断膨胀 , 而其整合效力远没有充分发挥 。
当时宁高宁倡导的全产业链虽然基本完成 , 但除了蒙牛乳业是利润奶牛之外 , 其他7个上市公司业绩都在亏损或下滑中 。
也有人将宁高宁卸任中粮董事长与各项财务指标的不匹配变化联系起来 , 言下之意是宁高宁在主政中粮的后期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 只是这些评价是否公允无法考究 , 只是当宁高宁挥别中粮的那一刻 , 他已经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他甚至没有时间来解释 , 或证明自己的能力 。
2015年1月5日的北京 , 天气晴好 , 那是宁高宁在中粮的最后一天 。 距离2004宁高宁空降中粮已逾十一年 。
57岁的宁高宁走出电梯 , 发现从中粮福临门大厦的大堂直到门口 , 都有不少员工前来送别 , 有的还打出红色的条幅 , 向这位执掌中粮集团11年的知名国企高管致意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中粮员工送别宁高宁(图片来源网络)
他来的时候 , 46岁 , 正值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年月;他离开的时候 , 57岁 , 相对于他的下一站 , 说英雄迟暮太过武断 , 但相对于中粮 , 他的确把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这里 。
未能陪中粮走到最后的收获期 , 或许是宁高宁在中粮留下的最大遗憾 。
对于未竟的事业 , 宁高宁在告别信中也坦陈:“如果有遗憾的事 , 中粮的画卷还没有绘完 。 ”
空降中化
与时间赛跑
打响最后一战
2015年 , 股市动荡 , 一片低迷 。 宝能集团的姚振华却逆流而上 , 他多次举牌万科 , 打响了轰轰烈烈的宝万之争 。
而曾经主导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宁高宁 , 似乎命中注定一辈子都免不了要和房地产打交道 。
这一年 , 宁高宁再次空降中化 , 并任中化旗下的中国金茂董事长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原中化董事长刘德树与宁高宁(图片来源网络)
只是这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 。
在华润18年、中粮11年的宁高宁当时已经57岁 , 哪怕作为世界500强的央企一把手 , 其退休年龄也最多延迟至63岁 。
也就是说 , 对宁高宁而言 , 中化、金茂都是最后一战 。
宁高宁刚到金茂 , 就为金茂商业取好了名字——“览秀” , 如同一位老年得子的父亲 , 为刚刚呱呱坠地的宝贝孩子取名一样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金茂览秀城(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一次 , “览秀”的名字取自杜甫的两句诗“一览众山小” , “造化钟神秀” , 英文名则是“MallofSplendor” 。
红色地产教父的彪悍人生…
文章图片

宁高宁在金茂的发布会上(图片来源网络)
那是宁高宁在金茂第一次露面 , 发布会绚丽的镁光灯下他说:“这个名字来自《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敲钟人临死之前的那句感慨 , “lifeissplendid(生命多么绚烂啊!)!”
在接掌中化集团时 , 中化旗下的中国金茂已经成为销售额排名前三十位的开发商 , 总资产增长至1473亿港元 。
但宁高宁注定要为中国金茂的商业地产打上宁氏烙印 , 他执掌的中国金茂 , 也在创造宁高宁时代的新高度 , 并继续书写中国地产的新神话 。
宁高宁掌舵金茂后 , 开始了金茂全新“城市运营商”规模化的道路 。
金茂有步骤有策略 , 首先占领一线及热点城市 , 将金茂这一品牌效应做大 , 随后有节奏地深入一线城市周边的重点二三线城市 , 布局城市圈的想法有了一定的规模 。
数据显示 , 2018年在宁高宁执政的近5年时间里 , 金茂的销售复合增长率高达50%以上 , 金茂首次突破千亿 , 2019年 , 实现销售额1608亿 , 并表示2020年2000亿 , 2021年2500亿没有问题 , 距离第一梯队似乎不远了 。
在央企的三段旅程 , 宁高宁似乎都是一纸调令后中止一段梦想 , 匆忙启程 , 在一片新的草莽中开疆拓土 。
从华润到中粮再到中化 , 宁高宁一路登顶 , 一山更比一山高 。 宁高宁为国有企业发展地产指明了方向 , 但都没有等到收获期 。
只是距离宁高宁最后的退休时间 , 也就剩一年的样子了 , 他无法再开拓新的疆土了 。 这一次 , 宁高宁能跑得过时间 , 迎来他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吗?还是再次留下遗憾?
而在最后的时间里 , 中国金茂 , 又能否为这位资深地产人 , 交出一份“门当户对”、不辱没其光辉历史 , 并堪可慰平生的答卷 , 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1.《谁人不识宁高宁》韦三水中信出版社2008年
2.《中国摩根宁高宁》王虎学现代出版社2009年
3.《宁高宁——悬崖边的巨象之舞》***
4.《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当好“国企放牛娃”》
5.《宁高宁告别中粮,遗憾的是中粮的圈还没有画完》
6.《宁高宁:藏獒型企业家,做了国企放牛娃》
7.《宁高宁的城》
重磅消息
为了服务本号粉丝 , 深圳淘房志现开通小密圈 , 目前处于体验期 , 费用88元一年 。
淘房志团队包括创始人顾洪波、郭凯文、融姑娘、马斯特、花道、王美丽等地产人 , 能在关键时刻 , 提供最精准的楼市预判 。
团队成员常年混迹楼市圈 , 与业内开发商、中介、业主、买家保持密切交流 , 奔跑在第一线 , 能提供最新的楼市内幕 。
熟悉各自片区新房、二手房情况 , 为你买房置业提供最佳建议 , 杜绝踩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