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哪来这么多少年“奇才”?


奇才|哪来这么多少年“奇才”?
本文图片
7月是大考季 , 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将接收检验 。 这个时候 , 吸引人目光的 , 除了高分考生 , 还有不少少年“奇才” 。
说他们是“奇才” , 因为他们有“殊为惊人的成就” 。 他们中有的人12岁就研究出基因对癌症的深层影响 , 从而攻克危重疾病;有的人1岁可以“暴走” , 3岁就雪地裸跑 , 4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 , 8岁就考入大学;还有的人14岁起每天写出2000首诗 。
奇才|哪来这么多少年“奇才”?
本文图片
然而 , 当这样的“奇才”不断涌现的时候 , 公众评论却并不乐观 。 忧虑者有之 , 认为“揠苗助长”者有之 , 担心“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者有之 。
过度功利化催生“人造奇才”
如攀比一般 , “奇才”不断涌现 。 六年级学生写出“基因论文” , 有业内人士评论 , “至少有硕士生水平” 。 风波还未曾平息 , 就出现了“8岁考入南京大学”的“裸跑弟”;紧接着 , 14岁少年每天写诗2000首就上了微博热搜 。
奇才|哪来这么多少年“奇才”?
本文图片
拥有多个头衔的岑某诺 , 自称一天能写2000首诗
“奇才”的“门槛”越来越高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于晓冰坦言 , 从教多年 , 他遇到过智商超群的孩子 , 但绝不是今天这种水平 。 “首先 , 智力超常的孩子一定存在 , 但是少之又少 。 目前很多‘奇才’大多是‘人造奇才’ , 为了升学或一些别的目标 , 刻意营造出的假象 , 这样的教育偏离了儿童成长规律” 。
也许他们在某一方面有过人天赋 , 却并没有得到扎实的锻炼 。 作为语文教师 , 于晓冰谈到14岁就每天写诗2000首的少年 , 他认为这不是锻炼 , 而是对天赋的“压榨与透支” 。 “有天赋的少年 , 可以有针对性引导 , 但不要揠苗助长 。 很多古代知名的诗人作家 , 穷其一生也只留下几千首作品 , 这个孩子一天就完成了 。 这个年龄的少年 , 如果每天能写2000字作文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 ”于晓冰告诉采访人员 。
奇才|哪来这么多少年“奇才”?
本文图片
“裸跑弟”在网络爆红 , 6岁时出版了自传
儿童成长有其基本规律 , 于晓冰认为 , 哪怕孩子表现出有某一方面的天赋 , 在早期也一定不要把目光收得太“窄”了 。 “一定要让孩子有意识地扩展知识面 , 打一个宽厚的基础 , 你希望他走得越高 , 他的基础就要扎得越宽越深 。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蒋俊认为 , 少年“奇才”频现 , 似乎凸显了孩子的过人之处 , 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的功利与焦虑 。 我们肯定不能热衷制造“奇才”、追捧“奇才” , 不可有“快餐式”成才、“走捷径”的浮躁心态 。
于晓冰认为 , 奇才的不断涌现是评价方式出了问题 。 奇才的标准 , 不是和大人比 , 而是和孩子比 。 大人做不到的事 , 孩子做到了 , 这不应该感到骄傲 , 而应该感到忧虑 。 “10岁孩子如果完成了30岁的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 那么只能说明这些奇才要么是‘成功学’吹出的肥皂泡 , 要么背后有大人智慧的闪光 。 ”于晓冰说 。
“大手拉小手” , 红线不能碰
“大人智慧的闪光” , 是“奇才”不断涌现却令公众忧心的另一个原因 。 此前 , 六年级少年的“基因论文”就被证明和其母亲的研究方向一致 。 浙江省镇海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曾昊溟有过十多年的学生科技竞赛指导经验 。 他发现“大手拉小手”突破底线的现象时有发生 , 尤其在一些教师和家长资源丰富的学校和地区 , 这种现象越发突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