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解密」Intel处理器侵权?微电子所专利受Intel无效挑战


【嘉德点评】微电子的这项专利技术能够增强MOSFET沟道区应力 , 从而提高载流子迁移率 , 改善器件性能 。
集微网消息 , 中科院微电子所作为国内半导体领域顶尖的科研机构 , 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领域产出了5000余项专利 。 然而最近其申请号为201010269260.0的发明专利却被Intel发起无效挑战 , 原因在于微电子所用该专利起诉Intel酷睿i3微处理器侵权 。
在半导体领域 , 随着摩尔定律的演进 , 场效应管(MOSFET)的特征尺寸不断减小 , 器件的饱和驱动电流变小、截止频率降低 。 而另一方面 , 为抑制短沟道效应 , 防止MOSFET的源极和漏极击穿造成驱动电流增大 , 必须提高沟道中的掺杂浓度 。 为此 ,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应变沟道技术以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 , 改善器件的电学性能 。
然而 , 由于MOSFET器件有源区之间大多采用浅沟槽隔离(STI)结构 , 形成STI后的MOSFET器件要经过一系列例如侵蚀清洗、反应离子刻蚀等工艺 , 容易造成STI结构减损 , 应力经由侧向界面释放 , 导致应变沟道工程产生的性能改善效果减弱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早在2010年8月31日 , 微电子所就申请了一项名为“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269260.0) , 专利权人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这项专利提出的半导体结构可进一步增强MOSFET的沟道应力 。
【|「专利解密」Intel处理器侵权?微电子所专利受Intel无效挑战】
|「专利解密」Intel处理器侵权?微电子所专利受Intel无效挑战
本文插图

图1 半导体结构在衬底上形成第一浅沟槽隔离示意图
图1展示了在半导体衬底1000上以常规方法形成第一浅沟槽隔离1001的结构图 , 右侧两个图示分别为左侧半导体衬底1000沿A-A'线、1-1'线的剖视图 , 衬底1000可以是体硅或绝缘体上硅(SOI) , 也可以是其他半导体材料 , 如GaAs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
|「专利解密」Intel处理器侵权?微电子所专利受Intel无效挑战
本文插图

图2 半导体衬底生成层级结构示意图
紧接着 , 在半导体衬底1000上利用传统的淀积工艺顺次形成栅介质层1002、导电层1003(金属或多晶硅层)、氮化物层1004、第二多晶硅层1005、氧化物层1006 。 各层厚度分别为1~3nm、50~100nm、50~70nm、100~150nm、10~20nm 。
|「专利解密」Intel处理器侵权?微电子所专利受Intel无效挑战
本文插图

图3 第二浅沟槽隔离剖视图
随后需要图案化栅极 , 具体在氧化物层1006上旋涂光致抗蚀剂 , 并在一定温度下前烘 , 用栅极所需的掩模图形来曝光、显影 , 再次高温处理后在氧化物层上形成光致抗蚀剂图形 。 紧接着以光致抗蚀剂为掩模,刻蚀氧化物层1006和第二多晶硅层1005 , 然后去除光致抗蚀剂 , 淀积氧化物层 , 刻蚀形成覆盖第二多晶硅层1005顶部的氧化物盖帽层1008及侧墙1009 , 并选择性刻蚀氮化物层1004、第一多晶硅层1003、栅介质层1002及一部分半导体衬底1000,从而形成用于第二浅沟槽隔离的沟槽 , 如图3所示 。
|「专利解密」Intel处理器侵权?微电子所专利受Intel无效挑战
本文插图

图4 生成完整半导体结构图
为抑制短沟道效应 , 通过离子注入形成针对源漏区的晕环和延伸结构 , 然后淀积氮化物隔离介质 , 并形成源漏凹槽 , 构成应力晶层 。 接着将外延形成具有应力的源漏区 , 通过选择性外延生长形成应力层以调节沟道应力 , 从而提高器件性能 。 最后通过反应离子刻蚀去除氮化物层 , 暴露栅极顶部和第一多晶硅层 , 并在源漏区和栅极导电层上形成金属硅化物 , 如图4所示 。
以上就是微电子所在这项专利中关于MOSFET的全部内容 , 抛却专利权纠纷单从技术上看 , 这一发明能够增强MOSFET沟道区应力 , 从而提高载流子迁移率 , 改善器件性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