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观历史|55年前,一士兵意外掉入40多米深桥墩,此后火车经过都要鸣笛致敬

趣观历史|55年前,一士兵意外掉入40多米深桥墩,此后火车经过都要鸣笛致敬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55年前,一士兵意外掉入40多米深桥墩,此后火车经过都要鸣笛致敬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55年前,一士兵意外掉入40多米深桥墩,此后火车经过都要鸣笛致敬

引言

鲁迅先生曾在《自题小像》中慷慨陈词:“寄意寒星荃不查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先生以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 , 名留千古 。 在各个时代 , 都有这样的人物 , 他们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 用热忱、鲜血乃至生命为国家富强作出了贡献 。 这些人大多没有像鲁迅先生这样在史书上画下浓墨重彩 , 但都在自己为之奉献的热土和人民心中铭刻下了名字 。
在云南省龙骨甸大桥是成昆铁路上跨度最大的大桥 , 也是最险峻的一条 。 它全长1382米 , 共有38个桥墩 , 每个桥墩间隔约30米 , 高近40米 。 其中 , 7号桥墩上刻着一行醒目的字:“熊汉俊烈士千古 , 昆明铁道老兵” 。 每一列火车在经过7号桥墩时 , 都要鸣笛30秒 , 以此来纪念55年前在这里牺牲的熊汉俊烈士 。

▲龙骨甸大桥照片
01成昆铁路1952年开始规划 , 中苏专家争执多年后终于在1958年7月动工 。 1959年因经济下滑停工;1960年曾短暂复工 , 1961年再次开工;1964年受国际形势影响开始三线建设;1966年受政治形势影响 , 施工进度大大减缓 , 原定1968年7月1日全线接通计划落空 , 直到1970年7月1日才终于全线开通运营 。 这条连接四川省和云南省的国铁Ⅰ级客货共线铁路 , 为振兴西部作出重要贡献 , 龙骨甸大桥作为其中枢纽 , 更是有着“龙骨动脉”之称 。
上世纪70年代 , 我国工业化刚刚开始 , 修建铁路的各种技术和工具都不完善 , 只能依靠人力强行“堆建” 。 在这样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修建铁路 , 难免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 熊汉俊就是牺牲在成昆铁路的战士们其中一员 。

▲修建龙骨甸大桥的军人们
1965年 , 年仅21岁的熊汉俊作为八七七部队三十七分队班长来到云南山区 。 在当时 , 这些战士无不将满腔热血奉献于祖国边关建设 , 也都深刻认识到铁路通车后 , 将对这片自古以来便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土地产生巨大影响 。
021965年8月24日 , 由于在修建过程中连日过度劳累 , 熊汉俊不慎跌入了四十多米深的桥墩之中 。 在当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 , 战友想要救援都无计可施 。 熊汉俊自知凶多吉少 , 在桥墩深处大喊:“大桥修好之后告诉我” , 随即便被水泥和砂浆掩埋其中 。
【趣观历史|55年前,一士兵意外掉入40多米深桥墩,此后火车经过都要鸣笛致敬】
▲龙骨甸铁路大桥旧照
当时 , 围绕是否要炸毁桥墩以取出烈士遗体这个问题 , 人们展开了极大争论 。 经过慎重考虑 , 还是决定继续修建 。 一方面 , 这个桥墩已经没日没夜修建多日 , 炸毁无疑会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另一方面 , 炸毁桥墩并不能保证烈士遗体的完整性 。 因此 , 为了守护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 熊汉俊烈士遗体被永久封入7号桥墩中 , 与大桥融为一体 。 现在每一列火车经过时的鸣笛 , 仿佛在告诉他:“这座你为之付出生命的大桥 , 如今修好了!”
03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后 , 龙骨甸大桥经历多次重新建设 。 如电气化改造、复线扩能、地震影响等 。 但7号桥墩自1965年起一直保存到现在 , 成为熊汉俊烈士生命的纪念 , 也是那一段艰苦卓绝历史的铭记 。

▲龙骨甸大桥照片
在环境艰苦、设施落后 , 甚至需要人力将钢筋、水泥等扛上山的情况下 , 当年无数铁道兵战士们却从未退缩过 。 他们在极端情况下直面体力、耐力等的考验 , 在多次停工情况下仍坚持修好龙骨甸大桥 , 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 为大桥建成、铁路通车、西部腾飞作出重大贡献 。
“若我战死 , 勿埋我骨;托体山阿 , 同化苍梧 。 ”熊汉俊烈士在他奋斗的战场牺牲 , 也与这片“战场”融为一体 , 他的埋骨之地7号桥墩成为龙骨甸大桥的一座丰碑 , 如今仍有武警看守 。 每年8月24日 , 这里都会有当地人民和官民为他献花 , 五十几年来从未断过 。 据守护这座桥的中队长介绍 , 上世纪60年代为修建这座桥 , 一共有18名施工人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面对前人的心血 , 如今的官兵们也有着哪怕流血牺牲也要守护好大桥的决心 。

▲士兵向7号桥墩致敬
结语
唐诗人杜荀鹤在《塞上伤战士》中写道:“战士说辛勤 , 书生不忍闻 。 ”战士们曾经为这座桥做出的种种努力 , 我们虽无法感同身受 , 但我们能看到 , 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龙骨甸大桥已成为中西部交流枢纽;他们用鲜血守护的祖国也已经腾飞 。 先辈们用生命照亮了前路 , 后辈们也会将其爱国与奋斗精神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