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京东金融携手中国人寿财险上线600万保额“超医保”

_原题为 京东金融携手中国人寿财险上线600万保额“超医保”
近日 ,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财险)与京东数科旗下京东金融联合推出短期百万医疗险产品——“超医保” , 该产品已在京东金融App正式发售 , 最低每天花费不到1元钱享600万保额 。 该产品设置5000元、8000元两档免赔额 , 降低了理赔门槛;可附加普通门(急)诊报销 , 缓解家庭日常医疗支出压力;且直击重大疾病诊治的排队难、费用高、药难买等痛点设置8项增值服务 , 全面提升用户体验 。
服务|京东金融携手中国人寿财险上线600万保额“超医保”
文章图片

起赔金额低、可附加普通门(急)诊、增值服务全:多重优势保障更安心
百万医疗险近年快速发展 , 此类产品因以较低保费解决重大医疗费用风险的特性而成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人均住院费用9848.4元/年 , 本次“超医保”产品设置了5000元及8000元两档免赔额 , 降低了理赔门槛 , 实现了更高的保险覆盖度 。 而从价格上看 , 以26-30岁为例 , 选择5000元免赔额、在有社保情况下 , 年保费仅为318元 , 每天不足1元钱 。
据介绍 , 在保障内容方面 , “超医保”包含300万一般疾病医疗保障及300万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保障的疾病种类齐全 , 108种重大疾病医疗费用0免赔额 , 还可涵盖恶性肿瘤特定药品费用 , 产品责任覆盖范围广;如果需要异地转院就诊 , 还能获得最高5000元重大疾病异地就医转诊的交通费用保障额度 。
同时 , 在其他同类产品大多不涵盖普通门(急)诊费用报销的情况下 , “超医保”产品可单独附加5000元普通门(急)诊费用保险责任 , 每次免赔200元 , 单次就诊赔付上限1000元/次 , 最高给付比例可达到80% , 每年最多可赔付6次 。 该保障条款适用于家庭 , 可有效满足日常门(急)诊就医需求 , 切实缓解用户日常医疗支出压力;而在保费方面 , 以0-40岁的用户保费为例 , 每天仅需1.3元 。
在增值服务方面 , “超医保”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 , 包含体检、住院陪同、在线问诊、就医绿色通道、MDT多学科会诊、住院全程直付、上门术后护理、恶性肿瘤特定药品服务等8项服务 , 而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人寿财险与京东金融的综合客户服务能力 。
例如 , 用户可7*24小时使用智能在线问诊 , 并且可转接电话接通职业医生 , 问询医生取得专业帮助和建议 。 在罹患重疾的情况下 , 可享受一年两次的出入院陪同服务 , 术后家庭护理则达到全年10次;对于45岁以下的被保险人 , 还可与父母一起获得3份免费线下体检服务 。 当重疾住院或重疾门诊时 , 用户可在全国31省市、1000家顶尖三甲医院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服务 , 并且能在208个城市6000家医院获得重疾住院的全程直付服务 , 可以极大解决大病高额花费问题 。 对于重大疾病患者 , 年度内还可享受MDT多学科会诊、不限次恶性肿瘤特定药品服务等保障服务 , 其中 , 恶性肿瘤特定药品直付和配送服务可覆盖30个省及直辖市共214个城市 , 能满足全国用户的肿瘤药品支付需求 。
尤为贴心的是 , 用户若已投保其他保险公司的百万医疗产品 , 在该保单期满前30天可申请投保本产品 , 在满足转投保规则的情况下 , 可免30天等待期 , 能满足用户日益紧迫的医疗卫生健康保障需求 。
技术驱动引领产品创新 , 科技提升保险服务效率
【服务|京东金融携手中国人寿财险上线600万保额“超医保”】“数字技术+医疗健康”逐步成为给大众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必选项 , 一款好的医疗产品在改善就医体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 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
中国人寿财险联合京东金融上线的百万医疗·超医保是“数字技术+医疗健康”下的成果 , 一方面 , 基于长期服务能力积淀 , 双方联合通过京东金融App这一平台 , 以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与痛点、订制创新产品、保障风险可控 , 提升保险服务能力、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 中国人寿财险发挥健康险领域的全流程综合服务能力 , 打通医疗体系 , 极大提升用户核保、核赔服务体验 。 两大实力品牌强强联手 , 积极践行科技创新驱动保险发展 , 持续优化和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 解决用户需求与痛点 。
京东金融保险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 从用户核心需求出发 , 京东金融将持续依托科技能力 , 发挥平台作用 , 与保险公司合作 , 提供产品线上销售、线上咨询、理赔等全流程服务 , 并基于数字科技建立风险决策参考机制 , 以AI赋能全流程 , 提高服务效率 , 让保险业务变得更简单高效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周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