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大善人”邵逸夫107岁仙逝,4个子女都不认他,拒绝继承百亿遗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 , 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 熟悉 , 是因为从大学里的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到TVB众多的肥皂剧 , 再到经典、怀旧的邵氏电影 , 他总是不经意地穿插在我们的生活中;陌生 , 是因为我们只能听闻他的事 , 却很少能亲眼见他一面 。
他是邵逸夫 , 一个从富到贵 , 再到雅的中国企业家 , 一个用107年生命造就一段传奇的“大善人” 。
放弃在新加坡辛苦打拼30多年的事业 , 只身闯荡香港
邵逸夫自幼生活在一个商业世家 , 他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 。 后来父亲商场上的挫败 , 让邵逸夫选择了跟随哥哥前往新加坡发展南洋电影事业 。
自那之后 , 邵逸夫就对电影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 上世纪50年代末 , 香港的经济开始快速地增长 , 看中了这一点的邵逸夫放弃了自己在新加坡辛苦打拼30多年的事业 , 只身闯荡香港 。
不久之后 , 邵逸夫就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 。 公司刚起步时 , 邵逸夫为了快速地扩大市场 , 选择拍那些通俗、娱乐题材的电影 , 而这 , 也是今日香港电影的最强主打 。 随后的几年里 , 邵氏公司拍摄了近千部电影 , 先后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 并且广受好评 。
1971年 , 香港掀起了股市热潮 , 精明的邵逸夫立即宣布邵氏公司上市 , 而这 , 也是港交所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 。 然而 , 就在香港电影行业大受追捧的时候 , 邵逸夫却选择减少电影的投入 , 转投电视剧 , 成为TVB的最大私人股东 。 之后 , 电影行业的衰退 , 电视行业的崛起 , 证明了邵逸夫独到的商业眼光 。
做生意”精打细算”、“独裁专制”
邵逸夫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中国企业家 , 离不开他的“精打细算”与“独裁专制” 。 在娱乐圈 , 邵逸夫的“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 , 早年与他合作过的导演无不领略过 。 其中 , 流传比较广的 , 就是李小龙被压价一事 。
当时的李小龙还只是一个十八线的小演员 , 在参与邵氏公司的一部电影中 , 李小龙希望邵氏能够给出10000美金的片酬 , 可邵逸夫没有过多考虑就拒绝了他的要求 , 并将片酬压价到2500美金 , 意见不合的两人最后不欢而散 。
早年的邵逸夫其实是相当“独裁专制“的 , 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 , 他都要亲自参与 , 而他这么做 , 就是希望用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 。 为此 , 他还特意建立了一个堪称亚洲最大的电影“梦工厂” , 采用西方流水线生产作业的模式 , 严格把控着影片投资、制作、发行的全部过程 。
在当时 , 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我很红 , 但我特别穷” , 而之所以会有这么一句话 , 很大一部分是邵逸夫实行的“月薪制”造成的 。 据悉 , 凡是当时与他签约的明星 , 都要接受月薪制并且还需要长期的合作 。 就连当时很红的姜大卫、狄龙 , 也没有例外 。 也正是这样的管理方式 , 才让TVB迅速发展 , 主导香港的电视行业 。
二十余年来共捐47.5亿港元
虽然邵逸夫在做生意方面是传统的那一套 , 但做慈善非常的大手笔 , 二十余年来共捐了47.5亿港元 , 并且绝大部分都是给内地的 。 倘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 , 那么在内地就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