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

“千里淮河第一闸”第16次开闸蓄洪 , 滔滔洪水中——
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常河丁一鸣
历史一定会记住这一刻 。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 , 根据国家防总指令 , 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王家坝闸启闭机室里工作人员按下控制按钮 。 13孔闸门缓缓打开 , 滚滚洪水喷薄而出 , 蒙洼蓄洪区则敞开怀抱 , 接纳滔滔洪水……
当天 , 地处淮河中游的颍上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先后开闸蓄洪 。 一天之中 , 阜阳市5小时内4个闸相继开启泄洪 , 涉及280多平方公里 , 总人口30多万人 。
洪水汹涌 , 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了水中“孤岛” , 18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泽国” , 18万亩良田被淹没 , 19.5万人口遭受水灾 。
这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自1953年建成后 , 第16次开闸 , 也是蒙洼人遇上的第16次蓄洪 。 蒙洼人一边饱含热泪 , 一边扛下所有 。
“若不是逼不得已 , 谁会让自己的村庄良田变成汪洋一片!”有网民感慨 。
截至7月23日13时闭闸 , 蒙洼蓄洪区内共蓄水3.75亿立方米 , 相当于26个杭州西湖年蓄水量 。
蓄洪后 , 增援人员从四面八方涌来 , 筑起铜墙铁壁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舍小家 , 顾大家 。 一次次悲壮牺牲 , 一次次坚强崛起 。 无论时光怎么流转 , “王家坝精神”的内核一直没有变 , 而每一次奉献 , 都在淬炼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
王家坝 , 一座奉献者的丰碑 。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淮河总落差200米 , 王家坝以上上游河道落差就占了178米 , 加之支流众多 , 一旦洪水下泄 , 迅速以“压顶”之势汇聚王家坝闸 。
29.3米 , 这是王家坝闸的保证水位 。 “当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3米时 , 国家防总会根据淮河的水情、雨情、工程情况 , 决定是不是开闸蓄洪 。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陆海涛说 。
7月20日6时36分 , 王家坝水文站水位涨至29.66米 , 仅次于1968年水位 。 当日8时 , 水位涨至29.75米!淮河告急!
国家防总最终下达了泄洪命令 。
泄洪前夕 , 蒙洼人拉着家产 , 赶着牛羊 , 连夜抢收田地里的毛豆……泪水来不及流 , 他们便匆忙地离开了家乡 。
“时代楷模”高思杰多次奋战在淮河抗洪抢险报道第一线 , 他记得 , 2003年王家坝开闸时 , 蒙洼蓄洪区转移1万人 , 一部分人转移到庄台上 , 一部分人住在淮河大坝的帐篷里 。
这一次 , 阜阳境内4个行蓄洪区居民超过34万人 , 只有2860人需要转移;从接到撤离指令 , 到蒙洼蓄洪区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区人员全部转移安置 , 不落一人 , 只用了7个小时 。 这在蒙洼蓄洪转移历史上是少之又少 。
惊涛拍岸的淮河大堤上 , 帐篷里住的都是抗洪战士和巡堤人员 , 没有一个受灾群众 。
“这得益于保庄圩的建设和庄台人居环境的整治 。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 。
“庄台就像一只倒扣在蓄洪区的碗 , 群众住在‘碗底’上 , 保庄圩就像平原上的木盆 , 村庄建在‘盆底’ , 四周是堤坝保护 。 ”崔黎喜欢用这样的比喻 。
曾经的庄台 , 房子挨挨挤挤 , 道路只能勉强通过一辆板车 , 人均空间只有21平方米 , 且不通水电 , “垃圾靠风刮 , 污水靠蒸发 , 天黑睁眼瞎” 。
自2003年起 , 国家通过购房补贴、扶持就业等政策措施 , 支持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 , 仅蒙洼就迁走了3万多人 , 拥挤逼仄的庄台腾出了空间 。
在此基础上 , 阜南县规划兴建了6个大规模的保庄圩 , 将4.05万名群众从淮河行洪道及河滩地迁出 。 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 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
自来水通了 , 污水管网铺了 , 路面拓宽硬化了 , 广场游园建了起来 , 路灯亮了起来 。 蓄洪洼地变成民生高地 。
洪水汪汪 , 撤离至庄台和保庄圩的群众安然无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