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唐湖|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 四 )


“撒上种子就能收庄稼 , 我们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 然而最可贵的是 , 土地上有自强不息的人民 。”崔黎满怀深情地说 。
无论在任何角落 ,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总能相通 。洪水冲垮房屋 , 蒙洼人就建起庄台和保庄圩;洪水冲毁庄稼 , 杞柳却顽强地长出 , 把柳条割下 , “编筐打篓 , 养家糊口” , 蓄洪区的人民总能找到顽强生息的方式 , 不垮不倒 。
庄台下 , 洪水在嘶吼 。庄台上 , 村民围坐在家门口编柳编 。
杞柳 , 和蒙洼人一样 , 向水而生 , 与水共在 , 早已成为了蒙洼人自强不息的象征 。而柳编 , 这个被洪水逼出来的谋生手段 , 硬是被不服输的蒙洼人一步步做成了产业 , 做成了出口工艺品 。
“从第一次蓄洪到第16次蓄洪 , 这中间 , 都是蒙洼人奋斗出来的!”7月23日 , 王家坝闭闸那天 , 太阳升起的时候 , 刘晓妮看到一个村民正坐在庄台上编柳筐 , “我差点哭出声来 , 因为 , 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 , 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 。
自强不息 , 常常让困难不再困难 , 让力量更有力量 。
【姜唐湖|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自强不息 , 让蒙洼人饱经磨难 , 依然勇敢坚毅 , 也让这片土地也许脆弱 , 却依然生生不息 。
科学治水的成效体现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曾经在淮河流域活动过的哲人老子对水有着精到的论述 。但如何变“水害”为“水利” , 让水真正能“利万物”而不与民争利 , 却一直是水利治理中的难题 。
作为上古“四渎”之一的淮河 , 历史上水患频繁 。淮河流域发展史 , 也是一部人与水博弈的抗争史 。
但这段漫长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淮河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 , 取得了科学治理的显著成效 。
1951年5月 , 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此后淮河治理加速 , 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被提上日程 。
1953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 。经过50年的运行 , 王家坝严重老化 , 存在许多险工险段 。2003年 , 王家坝新闸破土动工 。新闸设计为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 , 遥看大闸如巨龙横卧蓄洪库上游 。从此 , 蒙洼蓄洪区20万人、18万亩耕地有了新的富有科技含量的守护者 。
长缨在手 , 可缚苍龙 。坚固的水利设施为淮河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85岁的刘克义从小就住在淮河岸边 , 他16次看着家园成为泽国 。在老人的印象中 , 最长的一次蓄洪长达22天 , 家的四周都是水 。
2007年夏 , 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 。7月10日 , 王家坝开闸分洪 , 近16万群众住进100多个庄台和4个保庄圩里 , 无一人伤亡 , 淮河中下游安稳无虞 。
这一次 , 王家坝水位仅次于1968年水位 , 防汛救灾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但王家坝一天连开四闸蓄洪 , 也是前所未有;蓄洪区群众在7小时之内全部转移安置完毕 , 速度之快 , 同样前所未有 。
王家坝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 , 当闸口开启 , 滔滔河水泄于蒙洼蓄洪区内 。蒙洼蓄洪区像一个口袋 , 稳稳地把危机和苦难纳入其中 , 把淮河变成一条消了气的巨龙 , 再送到中下游 。因此 , 王家坝水位也被称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淮河灾情的“风向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