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唐湖|王家坝托举起新的时代精神( 三 )


郑台孜是王家坝开闸后最早被下泄洪水围封的庄台 。但在“孤台”的凉亭里 , 村民们仍闲坐聊天 , 气定神闲 。他们的安心 , 缘于身边的“守护者”——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武警、民兵、志愿者等组成的抢险队伍 , 更有临时党支部、医疗小分队……
沧海横流 , 方显英雄本色 。前所未有的汛情之下 , 忠诚和担当构成了洪水冲不垮的堤坝 。
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
“逼近保证水位!”7月19日夜 , 蒙洼暴雨如注 , 滚滚淮河水“悬”在头上 。
撤!
种养大户任超没敢回头 , 一个箭步跨上三轮车 , 转运物资准备撤离 。丢下的是他包下的540余亩水塘 , 3年前投放的黑鱼苗如今已长成“全镇最肥最大的” , 芡实也即将收获 。
郑明山赶着牛 , 被安顿进临时党支部搭建的牛棚里;陈永龙带着刚刚收上来的一车毛豆连夜驶离;三轮车、摩托车、皮卡穿梭在窄窄的村道上 , 田间地头 , 村民在争分夺秒抢收蔬菜 。风雨中的蒙洼 , 这一夜有些喧闹 。
这一夜 , 又是那么平静 。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要撤” , 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不撤” 。2000余位村民 , 在7个小时内全部安全转移完毕 。
但这一次 , 对于蒙洼人来说 ,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 。“几个星期前 , 我们这里还在抗旱 , 没想到 , 现在水这么大 。”王家坝闸泄洪后 , 王家坝镇李郢村村民刘芸拿着铁锨与村民一起巡查淮河大堤 。大堤是保护他们家园的最后一道屏障 。
“咱不蓄洪 , 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来年再好好干 , 我相信党和政府!”退水后 , 任超尝试着用营养素“唤醒”芡实 , 可是毫无起色 , 黑鱼也被洪流冲走 , 损失高达200余万元 。这个汉子眼望着水面 , 没有一句怨言 。
“我们就淹点地 , 水淌到别处 , 淹到人可怎么办 。”这就是蒙洼人 , 在大局面前 , 从不含糊 , 从不退缩!豪迈仗义的他们 , 已把“为他人着想”深深地刻进行为准则 。
“蒙洼人没有一天不想富、思富、盼富 , 但身处蓄洪区 , 就必须要为蓄洪时刻准备着 , 意味着注定要奉献牺牲 。”余海阔说 。都说“好家撑不住三搬” , 可蒙洼人一搬16次之多 。
注定奉献牺牲 , 绝不是灾后归于原点 。而是一次又一次更为有力的升级 , 一场又一场更加磅礴的崛起 。注定奉献牺牲 , 是蒙洼人最壮阔的剪影 。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洪水逐步退去 。
当树干高处的水痕还没被烈日烤干 , 连片伏地的庄稼还没来得及起身 , 蒙洼蓄洪区的第一抹生机 , 是蒙洼人 。
8月5日12时 , 皖北大地异常炙热 。王家坝镇李郢村郎可红夫妻俩顶着大太阳在田里种大葱 。“政府每户每亩地发40捆葱苗 , 全部插完得两天 。这么热的天 , 再不种叶子就烂了 。”郎可红说 , “俺们边上那对70多岁的老夫妻 , 连夜带着矿灯在干 。抢种补种 , 就得拼时间!”
顾不得三伏天 , 抢种补种 , 就是现在!水退一寸 , 人进一寸!
田野里 , 一垄垄簇新的葱苗姜苗青翠欲滴 , 仿佛刚刚破土而出 。
对蒙洼人来说 , 土地就像命一样重要 。多少年来 , 蒙洼人想尽办法从洪水手中“抢”口粮 , “抢”希望 。“攒绿豆”:趁洪水还没退 , 用力把绿豆“掼”进淤泥 , 水退后恰好绿豆发芽;“漫小麦”:水未退尽的洼地 , 一到腊月冰冻开裂 , 把小麦种子洒到裂缝里用扫帚抹匀 。“攒”了绿豆 , “漫”了小麦 , 来年的口粮就有了着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