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说旅游|济南40年前的老天桥享誉齐鲁,有来济南不去逛天桥就等于白来之说


北京有个天桥闻名全国 。 济南也有座天桥享誉齐鲁 。 北京天桥早就没了桥 , 而济南的天桥却是一座拔地而起 , 集交通观光交易为一体的大桥 。
我说的不是现在的天桥 , 而是40年前的老天桥 。 那时去外地 , 人们总会向你打听天桥什么样 。 外地客人来济南 , 哪里不去也要逛天桥 , 站在桥头上看火车 。 来济南不去逛天桥就等于白来 , 好像来天桥就是来过济南 。
老天桥的规模远不如现在的天桥阔气 。 据说它是在1911年开通津浦、胶济铁路时堆土而成 。 老天桥呈“T”型 。 它北起成丰街东口 , 南到现在的铁通公司 。 桥面宽五米 , 最大的桥孔高5.2米 。 桥顶北边的桥面向西延伸大约一百米 , 人们叫它“天桥尾巴” 。 别看老天桥只有450米 , 可它却是山东历史上第一座名副其实的立交桥,是连接城市南北的交通枢纽 。 桥东是穿越铁路桥的天成路 , “天桥尾巴”北边是官扎营前街 , 中间津浦、胶济铁路穿桥而过 。 这样 , 桥上走行人小汽车 , 中间跑火车 , 桥下人力车载重汽车川流不息 。 立体交叉 , 纵横交错 , 各行其道 。 早先 , 天桥很简陋 。 1954年人民政府对天桥进行了全面整修 , 桥面铺上块石 , 安装了铁护栏和桥灯 。 桥体两侧的土坡上 , 栽种了翠柏杨柳 。 从此 , 天桥真正变成了泉城济南的靓丽景观 。
【邢说旅游|济南40年前的老天桥享誉齐鲁,有来济南不去逛天桥就等于白来之说】
邢说旅游|济南40年前的老天桥享誉齐鲁,有来济南不去逛天桥就等于白来之说
本文插图
那时 , 济南不像现在有那么多高大建筑 , 连三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 。 站在桥顶上凭栏观望 , 泉城风光几乎尽收眼底 。 旭日东升 , 落霞齐飞 , 能让你心旷神怡 。 天清气朗 , 朝南远眺 , 能看到千佛山山腰那绿意葱茏中的红色寺庙 。 往北放眼 , 标山、鹊山、华山笼罩着淡雾轻烟 , 也会让你不忍离去 。 尤其到了夜晚 , 天桥上华灯齐放 , 与明月、繁星相映交辉 , 从桥下望去真像一座天上的街市 。 这时 ,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 , 还有那热恋中的情侣 , 或三五成群 , 或成双成对 , 都纷纷来到桥上倚栏谈心 , 散步游乐 。 夜晚的“天桥尾巴”还是小夜市 , 卖小吃的 , 卖瓜果梨桃红心脆萝卜的 , 一个接一个 。 新出锅的水饺、热豆腐热气腾腾 。 刚打开的西瓜 , 切成一页一页的 , 有红瓤、黄瓤、白瓤 。 人们一边吃 , 一边玩 , 一边说笑 , 别提多开心 。 冬天桥上游人不断 , 夏天天桥则是乘凉的好去处 , 桥上更是熙熙攘攘 。 晚饭后 , 大人们说一声“逛天桥去了” , 孩子孩子又蹦又跳 , 撒欢似的往外跑 。
老天桥是幅众生相的长卷风俗画 。 直到十年浩劫前 , “天桥尾巴”都是一个大集市 , 每五天这里开一次集 。 这一天不等天亮,商贩们就推车挑担,从四面八方赶来 。 太阳还没出来 , 集市上已是沸沸扬扬,人山人海 。 这里货物五花八门 , 有鞋帽衣袜 , 棉布估衣 , 锅碗瓢勺 , 桌椅板凳 , 古玩旧货等 。 有捏糖人的、卖泥人的、卖酸蘸儿(糖葫芦)的、崩爆米花的 , 还有卖包子、干饭、豆腐脑的 。 有时会来耍猴的 , 锣声一响 , 人们围个圈 , 就演起猴子推独轮车的把戏 , 惹得大家大笑 。 变戏法(魔术)的也常来凑热闹 , 地上铺块方布 , 嘴里念念有词 , 手下花样百出 。 前几年北京人艺曾演过“北京的叫卖声” 。 其实 , 老天桥的叫卖声也很有韵味 。 卖布头、卖洋糖的 , 都是又说又唱带比划 , 很招引人 。 那一声声“脆的~ , 萝贝唻~~”婉转悠扬 , 动听极了 。 直到中午 , 赶集的人群才逐渐散去 。 五天后这里又是一派火爆景象 。
老天桥更是孩子们的天地 。 一到下午放学 , 孩子们背着书包就跑到桥上 , 趴在栏杆上看火车 , 老是看不够 。 再不就是你追我赶 , 嬉戏打闹 , 弄得汗流满面 , 灰头土脸 。 回到家急火火地扒拉完晚饭 , 又约着小伙伴回来了 。 天桥是孩子们捉迷藏、“逮特务”的好地方 。 黄昏时 , 一群群的孩子在桥上桥下飞奔 , 一会藏到树后 , 一会躲入人群 , 玩得十分开心 。 秋天来了 , 天桥两边的斜坡里到处是蛐蛐的叫声 。 夜晚 , 三三两两的孩子 , 手里拿着手电筒和叠好的纸包 , 来这里逮蛐蛐 。 逮蛐蛐、斗蛐蛐 , 给他们平添了许多乐趣 。 少先队员们打着小红旗 , 系着红领巾 , 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在桥上 , 引来了大人们赞许的目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