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在汉代,“撸串”已颇为流行
撸串 , 是时下时髦的消夏方式 。 新近在上海博物馆揭幕的“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上展出的一件绿釉陶烤炉却告诉我们:在两千年前的汉代 , 烧烤已颇为流行 。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倪汉克近年来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贵文物54件 , 其中部分填补了该馆相应门类的阙漏 。
倪汉克是荷兰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 , 受家风濡染 , 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尤其情有独钟 。 在2008年、2018年和2019年 , 倪汉克先后三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其收藏的中国陶瓷、青铜和牙雕文物等总计150余件 , 年代自商代至明清 , 跨度近三千年 。
此次展出的这批文物进一步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 。 展厅中 , 一件通体施绿釉的陶烤炉颇为吸引眼球 , 炉上架有两枚烤签 , 签上各置四只蝉 。 “这说明 , 汉代的烹饪技法中除去蒸、煮、煎等 , 烧烤也颇为流行 。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陈洁说 , 在汉代画像石上常出现烧烤的画面 , 如山东诸城凉台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 , 就有厨师在方形烤炉前烤肉串的形象 。 除去常规的肉类炙烤 , 汉代也有烤蝉、食蝉的习惯 。 曹植的《蝉赋》属于汉晋时期流行的咏物赋 , 其中描写蝉的悲惨命运时提到:“委厥体于膳夫 , 归炎炭而就燔 。 ”表明当时以烧烤的方式烹饪蝉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
本文图片
陈洁告诉采访人员 , 汉代的丧葬观念是“事死如生” , 即认为“生死同值” 。 此次展出的随葬品 , 除了烤炉 , 还有磨坊、猪圈、灶台、水井、水塘、望楼等 。 这些模仿当时生产和生活设施的模型明器 , 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 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 , 了解汉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一座清代象牙雕七层宝塔 , 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的正中央 。 它具有晚清时期南派牙雕的典型风格和时代特征 , 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 。 据介绍 , 该宝塔在入藏上海博物馆之后 , 经专业人员的精心修复与科学保护 , 如今已再焕荣光 , 华彩复现 。
此次亮相的青铜器也不乏珍品 。 比如一尊蛙饰鼓 , 常见出土于16至18世纪芒族郎官墓中 , 至今越南芒族人仍在使用 , 因此又称作“芒鼓” 。 “我们馆收藏有很多铜鼓 , 多数来自广西、云南 , 但来自越南的这是第一件 , 填补了我馆在东南亚地区铜鼓艺术收藏方面的空白 。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研究馆员韦心滢说 。
在古装影视剧作品中 , 常常能看到有人拿爵饮酒的画面 。 韦心滢指出 , 这是错误的 , 爵不是饮酒器 , 而是用来盛酒的 。 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青铜爵 , 其中一件西周早期的大万父辛爵原藏美国纽约克里斯丁·R·霍姆斯 , 收录于陈梦家先生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 , 流传有序 。“我喜欢中国文化 , 热衷于收藏中国文物 。 藏家也需要考虑怎么处置其藏品 , 是卖还是留?上海博物馆是中国最有序运营的博物馆之一 , 我选择她作为捐赠对象顺理成章 。 相信她一定能好好地照顾、保存这些非凡的器物 , 并让大众得以体验欣赏的乐趣 。 ”倪汉克如是表达他多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珍藏文物的原因 。 除此之外 , 他还不遗余力地搭建平台推进上海博物馆与荷兰兄弟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 , 促成了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 据透露 , 2023年 , 上海博物馆将与荷兰多德雷赫特博物馆共同策划17世纪中国与荷兰绘画的对比展 , 并在中荷两馆先后举行 。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上海博物馆|在汉代,“撸串”已颇为流行】*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
- 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展开测试 集中在餐饮、零售、充值等小范围场景
- 科学探索|为什么科学会在需要时让我们失望?
- 多所在京大学录取线来了 各校设置多条投档线
- 旅行在路上啊|成都反差最大景区,一边是游客专属一边本地人最爱,门票相差4倍
- 四川绵竹民警连夜在外抗洪 返回时派出所被洪水淹没
- 珠海生活资讯交流|推动琴澳旅游合作, 大横琴文旅展示中心18日在横琴口岸正式开放
- 上蔡知事|上蔡又一旅游景点曝光,你知道在哪吗?
- 这些星座女最容易在感情里遭遇渣男,赶紧进来避避难吧!
- 两岸情与湾区梦——一位在粤台生的别样毕业季
- | 万多福开心果开心补给站亮相上海外滩BFC创意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