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彦说历史|邓小南:为什么说宋朝的政治要比唐朝、明朝都开明?

【俊彦说历史|邓小南:为什么说宋朝的政治要比唐朝、明朝都开明?】大家好 , 我们的俊彦说历史又来了 , 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 , 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 本文节选自邓小南教授的演讲实录《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 为方便阅读 , 重新作了分段 。 俊彦说历史|邓小南:为什么说宋朝的政治要比唐朝、明朝都开明?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的帝制时期 , 皇帝在权力的巅峰 , 这些王朝都是专制王朝 , 说不上现在的民主、自由 。 但即便是专制王朝 , 各个时期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 施政的方针不一样 , 专制的程度也不一样 。 但基本上 , 学者都是承认宋代的政治最开明 。 沈括是当时有名的科学家 , 也是政治舞台上很活跃的人物 , 他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赵匡胤曾经问宰相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 , 赵普想来想去不知如何回答 , 而皇帝又不停地催问 , 赵普就说:“道理最大 。 ”他也确实想不出什么实在的东西是最大的 , 但据说宋太祖却非常称赞这句话 。 所以后来宋代很多臣子在和皇帝讨论很多事情的时候 , 或是彼此争论什么事情的时候 , 都会引用这句“道理最大” 。 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 南宋有一些记载 , 说宋太祖时期曾经有个约定 , 这个约定藏在太庙里面 。 约定的内容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杀大臣、不杀言事的官员” 。 那么宋代皇帝是否杀过大臣呢?根据统计实际上是杀过的 , 但杀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罪名 , 就是贪污罪 , 而没有因为言事杀过官员 。 这种说法在宋代被认为是祖宗留下来的法度 , 所以也被称之为“祖宗之法” 。 宋代对“祖宗之法”是非常崇尚的 , 因为“祖宗之法”基本上可以当作治国的原则 。 正因为宋代的整体环境是比较开明的 , 气氛也比较宽松 , 所以当时的读书人还有很多官员都具有一个特性 , 就是“尚气节 , 羞势利” , 而这样的一种做法也得到了后世人强烈的肯定 。 这里我们再做一个比较 , 就是士大夫在各个王朝的境遇 。 首先 , 什么是士大夫呢?读书人做官就是士大夫 , 士大夫在英文里被称作Scholarofficial , scholar就是学者 , official就是官员 , 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士大夫 。 而“际遇”就是说受重视的程度、人格被尊重的程度 。 俊彦说历史|邓小南:为什么说宋朝的政治要比唐朝、明朝都开明?
文章图片
我们比较宋代、前面的唐朝和后面的明朝 , 这三个朝代都是汉民族建立的政权 , 都有很多的贡献 。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盛唐时期 , 有个三品官 , 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官了 , 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 , 就是把唐玄宗跟他说的一个事情泄露出去了 , 因为这个缘故 , 在朝堂决杖 。 朝堂是百官觐见皇帝的地方 , 而在这里决杖后又被发配边疆 。 这么高身份的人在朝堂受到杖责最主要的还不是肉体上的痛楚 , 而是人格上的羞辱 , 这是在高层官员中发生的事情 。 而在底层官员中 , 比如说杜甫、杜牧、韩愈这些人 , 都在县里做过官 。 杜甫就说过 , 当年在县里做官时 , 经常会受到长官的捶处 , 就是说你干的事情 , 如果长官不满意就会被拉出去责罚 , 而现在离开了这个职位 , 才与捶处告别 。 杜牧、韩愈的诗作里也都说过类似的情况 。 所以当时这些人的人格并未受到很强烈的尊重 。 明代作为宋代之后的朝代 , 在朱元璋时期就有廷杖一说 。 所谓“廷杖”是指在殿堂之上行杖责 , 到了后来的皇帝 , 就把这种行为习以为常了 , 皆这样做 。 像明武宗正德皇帝要去南方 , 而那年正好南方收成不好 , 皇帝出行的排场当然要很大 , 所以有的官员就劝他说今年不要去了 , 等收成好的时候再去 , 皇帝不同意 , 朝廷的官员就分成两派 , 一派认为去也没关系 , 一派认为一定不能去 。 结果所有主张不要去的官员都受到杖责 , 一共一百三十人 , 其中十一人当场被打死 。 嘉靖皇帝的时候 , 因为嘉靖皇帝是过继的 , 但他也想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一个名分 , 但很多大臣认为这不合乎礼制 , 这就又一次产生了分歧;在这个过程中 , 一百三十四个大臣受到了杖责 , 其中十七人被打死 。 可见当时君主的专制、蛮横已经到了一个极端了 。 俊彦说历史|邓小南:为什么说宋朝的政治要比唐朝、明朝都开明?
文章图片
明代的一部笔记上记载 , 当时在京城做官的人 , 每天早晨入朝的时候要跟妻子、儿女告别 , 说不定今天哪句话说的不对了就回不来了 , 到了晚上没事儿回来了便要相庆 , 因为又活一日 。 我们知道 , 海瑞是一个直言之官 , 而在他递上自己奏章的当天 , 就在自己家的大堂里面摆了一口棺材 , 意思就是告诉所有人 , 他海瑞递上这个折子就没想着再见明天的太阳 。 而这种情形在宋代是不可想象的 。 我们也举一个宋朝的例子 。 在神宗时期 , 陕西用兵西夏失利 , 五路出兵没有设主帅 , 互相之间不肯支援 , 于是被各个击破 , 皇帝非常生气 , 批条说要杀一个人 , 需要有人对这个事情负责 , 但当时前线的主帅被俘的、受伤的、战死的这些都无法惩罚 , 于是就要杀一个漕臣 , 也就是运输粮草的官员 。 当时在指定的时间没有把粮草送到指定的地点 , 算是延误战机 。 第二天宰相向皇帝奏事 , 皇帝打断他问昨天提出的斩某人是否已经执行了 , 宰相就说“方欲奏之” 。 皇上说“此事何与” , 就是有什么可问的 , 宰相言 , “祖宗历来未尝杀士人” 。 我们前面说过并不是没有杀过 , 而是没有因为这种事情杀过 。 宋代把罪行分为“公罪”和“私罪” , 私罪就是贪污受贿等等 , 而公罪就是你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到 , 所以这种叫做“有过失 , 无私取” , 有过错但不是出于私利的 。 宋代没有因为公罪杀过人 。 那么宰相接着说 , “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 皇上沉吟后说 , 可以不杀 , 但需要在脸上刺字发配 。 宰相接着说 , 要是这样还不如杀了 。 皇帝就问为何?宰相对曰 , “士可杀不可辱” 。 皇帝大怒说 , “快意事做不得一件” 。 宰相接着说 , “如此快意事 , 不做得也好” 。 所以我们说宋代相对来讲士大夫的发言空间是很大的 , 在那个时候也比较敢提出来一些与皇帝不同的意见 。 这里就涉及到祖宗之法的问题 。 宋代的基本政策是“事为之防 , 曲为之制” , 这是一种防范弊端的原则 , 而这种“防弊之法”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 所以也被称为“祖宗之法” 。 在宋代 , “祖宗之法”被抬到很高的一个位置 , 这与宋代的政治格局是有直接关系的 。 这里面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 , 就是在帝国时期 , 皇帝都是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 , 怎么对皇帝的权力进行制约 , 这是历代官僚集团遇到的一个问题 。 俊彦说历史|邓小南:为什么说宋朝的政治要比唐朝、明朝都开明?
文章图片
而宋朝的“祖宗之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纽结 , 因为“祖宗之法”并不是一套成文法 , 并不是一、二、三可以数出来的 。 什么内容是“祖宗之法” , 或者说“祖宗之法”包括哪些原则?这个是需要当时人的解释的 , 而这个解释的权力不仅在皇帝那里 , 也在士大夫那里 。 他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当朝皇帝的政策选择 。 所以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 , 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应对目前问题的一种策略 , 就是说为了应对目前的问题 , 拿“祖宗”出来说事儿 。 但是这些“祖宗之法”一经固定 , 到最后反而又会凝固下来 , 变成一个不能更改的东西 , 那么就又制约了后世很大一部分精英人士的头脑 , 包括“王安石变法”就与“祖宗之法”产生了很多冲突 。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 , 我们一起来讨论 , 分享自己的观点 , 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