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人痛苦会大哭,而哲学家会把痛苦写成书
本文图片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苦恼?
就像罗伯特 · 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一书中写道:“人这一生 , 没有哪种状态是令人满意的 。 无论什么年纪 , 都是如此:小的时候 , 仿佛在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之下 , 只有无尽的服从;长大了 , 就得工作 , 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 , 浑身骨头酸痛、内脏绞痛、身体抽搐 , 听觉迟钝、视觉模糊、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声音嘶哑 , 老得不认识镜中的自己 , 对于别人和自己都是种负担 。 ”
你也为此感到痛苦吗?也在这个时代迷失了应对痛苦的方向吗?也不解这无意义的痛苦有何意义吗?
深读第113期 , 让我们重拾孔子的“仁”与“礼” , 看清生命中的痛苦并非只是无尽的折磨 , 它也能唤醒我们的人性 。
读完《论语》的前十篇后 , 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了孔子的形象 , 与他在绘画和雕塑中被描绘的样子一模一样 :一位若有所思、从容不迫、目光狡黠的老师 。
然后 , 我们来到了第十一篇 。 刚开始还很平静 。 孔子说 , 论遵守礼乐的规则 , 他一般更喜欢乡野平民的方式 , 而不是贵族君子的方式 。
《论语》内容的安排似乎非常随意 , 接着 , 我们听他谈起他最得意的门生 , 颜回 。 这位年轻绅士学识渊博、道德高尚 , 如果孔子是柏拉图 , 他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 。
孔子说笑道 :“颜回对我没什么帮助 。 我说什么 , 他都心悦诚服 。 ”然后 , 我们了解到 ,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 , 真正好学 , 不幸短命死了 。 现在再也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的了 。 ”这种对悲剧的平淡讲述突然发生剧烈变化 , 孔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
【哲学|有人痛苦会大哭,而哲学家会把痛苦写成书】他开始大声感叹 :“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他的弟子们平时对他毕恭毕敬 , 也忍不住说他悲痛过度了 。 孔子怒气冲冲地说 :“我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他悲伤过度 , 又为谁呢?”
这是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刻之一 :孔圣人情绪失控了 。
本文图片
我们习惯了平常人因为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 , 但我们认为智者应该能将我们带到一个更高的意识层面 。 尤其在面对死亡时 , 圣人们应该揭开智慧的宝石 , 这个宝石散发着宇宙命运的光芒 。
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难道不是因为孔子用权威的答案 , 回复我们灵魂的困惑吗?尤其是当这些答案像谜一般时 。 然而 , 面对颜回之死 , 孔子给我们的只有我们平常对死亡粗野的悲痛 。 我们甚至连一句晦涩的话都没有得到 。
如果孔子流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眼泪 , 他还有什么作用呢?当我对他的这种平淡无奇的悲痛的震惊消退之后 , 我开始从孔子令人不安的不智之举中 , 既得到了安慰 , 又得到了智慧 。
他在哀悼无意义痛苦时 , 所处的纯粹悲痛空间 , 正是作为人所处的空间 , 正是他的整个哲学——以及文明本身——诞生的空间 。 他拒绝将悲剧美化为其他任何东西 , 他这样做有其深刻的道理 。
本文图片
要想了解孔子的世界 , 可以想想和他同一时代的伍子胥 。 伍子胥是一位政府官员 , 他的父亲被楚王扣为人质 , 并将其杀害 。 伍子胥一心复仇 , 却发现凶残的楚王已经被杀了 , 他失望至极 , 挖出楚王的尸体 , 抽打了三百鞭 。 然后 , 他和正与邻国交战的吴国结盟 。 吴王夫差很快背叛了伍子胥 , 逼迫他自尽 。
他在临死前 , 留下遗言 :“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 , 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 。 挖出我的眼珠 , 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 , 让我见证越寇进入都城 , 灭掉吴国 。 ”
吴王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了皮革袋子中 , 然后卑鄙地将其扔到江中 , 不过在此之前 , 他先帮伍子胥挖出了眼珠 , 悬于城门之上 。 无巧不成书 , 伍子胥那双血淋淋的眼珠确实看到了越国灭吴 。
如此残暴行径在春秋末期十分常见 , 最终导致了所谓的战国时期 。 强权者相互挖眼珠子 , 是整个社会崩溃的象征与征兆 。 此时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难题 , 本质上也是罗德尼·金的问题——1991年洛杉矶警察局对他的殴打 , 被录像拍下 , 引发了广泛的骚乱——“我们难道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儒家思想 , 一如百家争鸣的所有哲学流派 , 在很大程度上 , 解决的是不公的痛苦问题 , 而这些不公正是由我们自己施加的 。 哲学常常诞生于惊奇和崩溃之中 。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 , 死于公元前 479 年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他的人生是失败的 。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 , 就是要从社会的礼坏乐崩之中 , 重新建立起其偶像周公五百年前在中国建立起的和平文明的秩序 。
孔子周游列国 , 希望能得到统治者的任用 , 实现自己的理想 。 然而 , 孔子只有在最开始担任过官职 , 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 。 各个诸侯王和统治者一般都会礼貌地听孔夫子游说 , 然后将他送走 , 有时还会以暴力相威胁 。
对于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功与认可的人 , 孔子给出了这样的安慰 :“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 , 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 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 , 是耻辱 ;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 , 也是耻辱 。 ”
尽管在春秋晚期 , 顽固的诸侯和统治者没有将儒家思想当回事 , 但儒家思想是处理无意义痛苦的最实用的哲学之一 , 而且至今效用不减 。 苦难以及对苦难的反应 , 是儒家美德的基础 。
与大多数实用性哲学不同 , 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给我们任何硬性的原则或指导方针 , 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温和版的黄金法则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孔子对唤起真正丰富且人道的人性的兴趣 , 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浓厚 , 因为他认为 , 任何没有以人为本的秩序都不堪一击、不得人心 。
本文图片
艾伦 · 沃茨说 :“‘是人让真理伟大 , 不是真理让人伟大’是儒家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 。 既然人自身比其可能创造的思想都更伟大 , 所以“人性”或“人心”感觉起来总是比“正义”更伟大 。 有时候 , 人们的情感比原则更值得信赖……尽管人们通情达理 , 总是能够做出妥协 , 但有些人盲目崇拜某种想法或理想 , 使自己丧失人性 , 这些狂热信徒对抽象概念的敬拜 , 令他们成为生命之敌 。 ”
孔子用“仁”来表示我们所有的阻碍和破坏力量都被消除了的状态 。 中文的“仁”字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人 , 另一部分是数字二 , 或者一个表示超越的符号 。 两种意义都耐人寻味 。
人与二相加 , 体现出了我们只能在关系中发现和证明自己的儒家观点 。 人与超越相加 , 让人想起我们能驾驭自己的生物本能 , 努力让品行高尚 。 正如孔子自己所说 :“那些行为有威信的人(仁)喜爱山 。 ”
孔子认为 , 规则和惩罚是从混乱中产生秩序的错误方式:“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 , 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 , 百姓只是求免于犯罪受罚 , 却失去了羞耻之心 。 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 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 , 而且也守规矩了 。 ”
对孔子来说 , 刑法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游戏 。 在已经确立的秩序中 , 也许一些惩罚是必要的 。 然而 , 在创建和维护文明社会的过程中 , 刑法充其量只是创造了秩序的假象;情况最糟糕时 , 刑法甚至加剧了促使刑法实施的种种倾向 。 正如孔子所说 :“我们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会发生!”
孔子提议用礼代替刑法 。 我喜欢当代的重要儒家学者罗杰 · 埃姆斯和亨利 · 罗斯蒙特 , 他们指出:“礼是那些具有意义的角色、关系和制度 , 它们促进了交流 , 培养了社会意识 。 礼的涵盖面很广 :所有的正式行为 , 从餐桌礼仪到问候和告别的寒暄 , 再到毕业典礼、婚礼、葬礼 , 从言行恭敬到祭拜祖先……它们是社会语法 。 ”
让我们以一个小例子开始 。 你走在路上 , 心不在焉 , 撞到了我 。 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愤 。 如果你什么都没说 , 继续往前走 , 我可能开口骂你 。 结果 , 一件事接着另一件事 , 很可能我们会拳脚相向 。 但是 , 如果你撞倒我后 , 说 :“对不起!我很抱歉 。 ”我的怒气会立即消失 。 我不会将这件小事放在心上 。
本文图片
“没关系 。 ”我们的关系就从互相争斗变成和谐共处 。 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礼仪举动 , 我们就脱离了敌意 , 进入了仁的状态 。 礼编排了一种关系 , 赋予我们共同的人性尊严 。 即使一丝敌意尚存 , 我咕哝了一句 :“下次走路小心点 。 ”至少你的礼仪规范行为避免了暴力 。
说“对不起”和其他遵守礼仪规范的小行为 , 对于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 做父母的一大任务 , 就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说“请”“谢谢”和“对不起” 。 这些“神奇的词”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 它们让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 , 让我们能成功地、心怀敬意地在人类世界中航行 。
不遵守这些礼仪规范的行为 , 会导致暴力、混乱和残忍行径 。 在西方传统的伟大悲剧作品中 , 我们认为苦难命中注定 , 是一个古老诅咒或原罪或生物构造的结果 。 然而 , 儒家思想却将许多苦难看作忽视礼仪规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
想想李尔王的故事 , 如果他没有无礼地命令他的孩子们赞美他 , 如果科迪莉亚对自己的父亲说话再礼貌一点 。 如果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没有在哈姆雷特的父亲尸骨未寒时 , 就有失体统地早早结婚——“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 , 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 。 ”那么 , 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可能会成为夫妻 , 在王座上度过余生 。 如果戏剧中的反面人物直接让正面人物进行埋葬亲人的基本仪式 , 索福克勒斯的多少戏剧将会无聊至极?如果俄狄浦斯在路上撞到一位老人时 , 直接说句“对不起” , 他整个令人难受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
本文图片
据我所知 , 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他的父亲 , 是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路怒症的例子 。 在拥挤的高速公路上驾驶 , 时常会感到懊丧不已 , 而且危险重重 。 这能说明在只有最少的礼仪时 , 生活会是什么面貌 。 当我们被困在各自的车子中时 , 我们很难用“请”和“对不起”进行沟通 。
不可否认 , 道路上还是有一些礼仪的 , 通常是某一地点特有的 , 但在很大程度上 , 道路秩序的遵守 , 尤其是在交通不畅的大城市 , 靠的是规则的内化和对交警的害怕 。 如果儒家“仁”的概念指的是处于关系中的两个人 , 那么 , 在高速公路上很难找到仁 , 因为我们都是被钢铁包围的孤独的竞争者 。
借用一个文学批评中的术语 , 路怒症是社会冲突的提喻——代替整体的部分 。 我们越是感到被冷冰冰的自我包裹 , 我们的生活就越不受礼仪左右 , 我们就越可能成为残忍行为的行使者和受害者 , 就像伍子胥 。 即使当暴力因自私自利和对刑罚的恐惧而得以避免时 , 就算车流顺畅 , 我们还是感到压力重重 , 人性仍然处于动荡之中 。 用孔子的话来讲 , 我们成了小人 , 比起人性和社会 , 更关心我们自己的好处和私利 。
我一直在讲一些对相对较小但至关重要的礼仪规范的遵守 , 但是 , 礼涉及的范围要比“对不起”和“谢谢”广得多 。 在《论语》中 , 有关于何时和怎样吃米饭、喝酒、说话、穿着、上车 , 以及送人礼物的时候该怎么拿等教导 。
人类的生活是一种艺术 , 将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 提升为更优雅的存在方式 。 深谙礼仪之道的人不仅不会冒犯他们的邻居 , 并且他们的生活优雅而美丽 。
本文摘录自《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 有删节 , [美]斯科特 · 塞缪尔森著 , 张佩 译 , 2020年6月由 未读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生而为人
不经历痛苦是不可能的
也许你在这个时代迷失了应对痛苦的方向
也许你时常感到孤独与痛苦
面对它、解决它还是逃避它
这里也许有你要的答案
与痛苦和平共处吧
推荐阅读
- 人间风物志|游雍和宫:有人说这是北京必打卡景点之一,但我并不觉得非去不可
- 有人提58斤金币兑现!巴菲特用39亿元高位接入,中国大妈又要发威?
- 休渔期|中国东海休渔期即将结束,日本政坛有人一下子紧张!
- ACG次元饭|B站弹幕变味了?为啥都叫萌妹子“妈”?还有人喊“爸爸”
- 田爱实|细思极恐!日本女星曝家中电费暴涨被装窃听器,有人寄居在天花板
- 断了!这场几乎毁掉毛里求斯天堂海岸的船难,居然是有人想靠岸连WiFi?
- 小魏养生厨房|炖排骨时,有人热水下锅?还是冷水下锅?教您一招,排骨不柴不腥
- 周扬青|与罗志祥分手后没有人敢追?周扬青首谈感情生活
-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美食链”上的所有人 快查收这份重要提示!
- 读书人x拾九|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在痛苦和无聊中的生活,该如何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