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遥感测评九寨沟震后重建:水体环境逐渐恢复

中新网北京8月7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在九寨沟7级地震3周年前夕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付碧宏研究员团队7日发布最新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显示 , 经过灾后3年恢复重建 , 九寨沟水体环境逐渐恢复 , 但旅游活动仍需防范地质灾害 。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 , 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造成巨大破坏 。 九寨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后 , 付碧宏团队通过多源、多时相、多尺度的遥感监测 , 并结合实地科学考察验证 , 最近完成恢复重建3年后(2017-2020年)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覆盖度等要素“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与评估 。
该遥感测评结果显示 , 九寨沟灾后3年的恢复重建已初见成效 ,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体环境正在逐步恢复往日风采 , 但遗产地的旅游活动仍需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研究团队通过2020年6月3日遥感影像对水体的解译显示 , 遗产地的水体面积约为220.79公顷 。 通过高精度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进行九寨沟核心遗产点水体面积精细提取 , 解译得到九寨沟相关海子水体面积经过3年恢复重建也逐渐扩大 , 景观逐渐恢复 。
针对九寨沟丰富的自然景观 , 付碧宏团队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和无人机航测技术 , 分别对重要大型遗产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空间信息采集 , 对遗产场景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并采集遗产场景负载的纹理信息 。 同时 , 综合雷达扫描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影像 , 对遗产场景进行几何建模和纹理图像处理 , 初步完成重点遗产点场景高精度数字模型的构建 。
研究团队通过开展科学监测和评估工作 , 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遗产点科学有序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生态和水体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工作 , 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遥感测评九寨沟震后重建:水体环境逐渐恢复】付碧宏表示 ,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许多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都与地震活动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及钙化沉积有关 , 这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形成过程 , 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秉持“自然修复为主”的科学理念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