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澜|老龄化下,“耄耋UP主的人生启示

8月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介绍了江敏慈老人的的故事,题目是《这位89岁的up主火了,弹幕太壮观!》 。
生活|观澜|老龄化下,“耄耋UP主的人生启示
文章图片

江敏慈,1931年出生于广州市江高镇江村,从今年4月30日上传哔哩哔哩网站第一条视频到8月3日,江奶奶视频已有456.9万的播放量 。
江奶奶开始是想写一本自传,用老照片和文字讲述人生经历,无奈文笔不好,照片也没几张,这个想法就搁浅了 。后来,她发现视频更适合自己,“用视频把这一生的经历都表达出来,我有这个愿望 。”
每一次录制前,她都与儿孙共同讨论选题、做好提纲笔记,但创作视频不过是她老年生活中多出来的一项乐趣,她平时的生活节奏依然保持——上老年大学,打八段锦、太极拳,做十字绣,看报追剧,依然是她老年生活的固定项目,挂念儿孙、操心柴米油盐也是未变的家常 。
这是一个为人生圆满而一直在努力的老人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江敏慈老人的生活,不禁让人想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个字 。
江敏慈按虚岁计算已经90高龄 。孔子没有活到90岁,只活了73岁,如果孔子能活到90岁,他对人生一定有更多感悟 。当然,对于一个大智慧的人而言,活到70多岁,其人生体悟也已足够深刻 。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思想当中相当重要的一句话,它是孔子人生灯火行将燃尽时的总结语,说是一生智慧的总结并不为过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礼,他一生讲的最多的是道德规矩,为什么最后又讲“从心所欲”?欲与矩,矛与盾,这是一种 “对立统一”的哲学存在 。
“从心所欲”,不像平时孔子说的话,反而有点像老子的“自然”,但老子又讲“无欲”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第三章则讲“无知”“无欲”“无求”,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知,同智,“无知”是说不要有弄虚作假、奸诈狡猾的心思,所谓“绝圣弃智”;“无欲”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做法 。
但“欲求”,恐怕也是“自然”天性的一部分 。老子讲“自然”,却又言“无欲”,二者之间有点难以自圆其说 。儒和道有些思想其实是可以互鉴的,后世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和老子的“无欲”就有得一比 。能让今天的人们容易理解的,则是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的话:“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所谓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
因此,历史地看,孔子晚年能说出“从心所欲”四字,真是挺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比后世的儒家继承者,反而思想更开放一些 。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是大自由,大自在 。人一旦逾越了规矩,比如说违法犯罪,反而会身陷囹圄,得不到自由 。一生讲社会规矩的孔子,深谙此理 。因此,孔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讲大自由、大自在,是真正的自由 。“不逾矩”和“从心所欲”谁是目的?对于追求事功的儒家来说,相信“从心所欲”是孔子的目的,“不逾矩”仅仅是手段 。
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孔子说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点明追求心中理想的重要性,这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后人的告诫和嘱咐;江敏慈老人的生活,之所以值得点赞,就是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心中理想 。
江敏慈年轻时代就有自己的追求 。在一条视频中,江奶奶讲述了自己为求学逃离包办婚姻的经历 。当年由于家庭变故,她面临放弃学业、被迫嫁入富贵人家的困境 。在母亲的帮助下,她选择逃婚,离家求学,并成功考取湖南衡阳的铁路学校,“当时学校的男女招生比例是9:1” 。
江敏慈说:“我不赞同女孩子们结婚后就要成为家庭主妇,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也是我想向我的女孩粉丝们传递的一个观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