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另一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体体现在哪?
自古以来 , 忧国之兴衰 , 心怀天下苍生之疾苦是无数仁人志士个人修养之要 , 心忧天下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规范之一 , 而立志于为天下的兴亡而奋斗不已、为天下民众之安康而舍生取义 , 甚至杀身成仁者比比皆是 , 因此胸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成为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共性之一 , 而崇高的天下观更是成为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 。 他们树立的天下观无不是以天下的兴亡为己任 , 视天下的安危为己责 , 为国泰民安而忧心重重 。
文章图片
范仲淹从少年苦读到出将入仕数十载 , 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向我们诠释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 其吃苦在前 , 享乐在后 , 以天下百姓之忧为己忧 , 以天下众生之乐为己乐的处世精神折射出其心忧天下,以民为本的伟大情怀 。
(一)忧民之生计
“民为邦本 , 本固邦宁” , 民安则国安 , 民兴则国兴 , 范仲淹深谙此理 , 因此 , 他提出“养民之政,富国之本.” , 把民之生计时刻置于心上 , 而“上以宗朝为忧 , 下以生灵为念 。 ”
他忧士之“节义为空言 , 功名思苟得”;他忧农之“一夫耕几垄 , 游堕如云集 。 一蚕吐几丝 , 罗绮如山入 。 太平不自存 , 凶荒亦何及?”他忧工之“竭我百家产 , 崇尔一室居 。 四海竟如此 , 金碧照万里 。 ”他忧商之“经界变阡陌 , 吾商苦悲辛 。 四民无常籍 , 茫茫伪与真 。 游者窃吾利 , 堕者乱吾伦 。 ……吾商有何罪 , 君子耻为怜 。 ”
可见 , 范仲淹之对于生民的忧患 , 不是对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人、一类人的小忧 , 而是对普天下所有生民所有百姓的大忧 。 所有黎民百姓之忧患疾苦 , 他都放置于心而同其忧患 。 他既忧稼穑之“秋霖弗止 , 禾穗未收 。 ”而“斯民之心 , 在忧如割 。 ” , 也忧渔者之“君看一叶舟 , 出没风波里 。 ”而感慨人们只知鲈鱼味道之美 , 却不知其来自于渔者的艰辛劳作 。 他既忧游子之“当罏一曲《竹枝歌》 , 肠断江南奈尔何 。 游子未归春又老 , 夜来风雨落花多 。 ”而同情其离乡之远思乡之切的愁绪 , 也忧边境将士“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无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而“痛心疾首 , 日夜悲忧 , 发变成丝 , 血化为泪 。 ”
范仲淹之忧民众 , 是把人民放在国家和社会之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来看待和忧患的 。 因此 , 他指出为政者当以民为邦本 , 施以仁政“以德服人 , 天下欣戴……於民泣辜 , 常戒百官 , 勿为苛酷 , 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 , 示天下之俭也……从万人之望 , 示天下之公也”
他认为当朝者只有重视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 , 爱惜民力、勤俭节约 , 关心民众的意愿、百姓的心声这一根本 , 才能够使民生无怨、江山安稳、天下太平 。 他明确提出执政者要能够做到以天下人之心为心 , “彼患困穷 , 我则跻之于富庶;彼忧苛虐 , 我则抚之以仁慈 。 于以见百姓为心 , 万邦惟庆”“以万灵为心 , 以万物为体 , 思与天下同其安乐”做到了济民困 , 抚民心才会世事昌盛 , 才能够使得国泰民安 , 从而顺民意而为政 , 体察民情杜绝苛政 , 正确处理君民二者之间的关系 , 以天下人之乐为乐 , 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 使得社会和谐发展 , 民富国强 , 国家长治久安 。 他还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要“耻珠玉之玩 , 罢组绣之功贡 , 焚晋武之雉裘 , 出文皇之宫人 , 少度僧尼 , 不兴土木 , 示天下之俭也”
文章图片
厉行节约 , 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挥霍 , 以此来体恤民力 , 充实国库 , 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 以抵御外敌侵略 , 最终达到体天下人之情 , 感天下人之心 , 使得国富民强 ,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
(二)忧民之灾患
范仲淹把民众的日常生活置于心上而时刻忧虑 , 对灾患中百姓的生存冷暖更是忧心如焚 。 试举几例以说明之 。 第一 ,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 , 泰州捍海堰年久失修 , 涨潮时 , 海水倒灌淹没附近的田地 , 致使当地的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 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 范仲淹当时正为母亲丁忧 , 然而 , 他“不以一心之戚 , 而忘天下之忧 , 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 。 ”
而“居丧越礼”上书于当时的淮南制置发运使张伦 , 论述修复海堰、治理盐碱之利 , 并最终得以批准 。 第二 ,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 , 长江、淮河流域和京东一带大旱 , 后又发生严重蝗虫灾害 。 “今来关中大旱 , ……无二三分秋苗 , 粟米每斗百五十文足 , 兼乡村无可收籴 , 人心嗷嗷 , 贼盗不少 。 ”
灾民流离失所 , 无以为食 , 只得以野草合晒干之后的蝗虫以果腹 。 灾情上报朝廷 , 时任太常博士的范仲淹以其忧民于水火的博大情怀积极上书给当时的仁宗皇上 , 请求派员视察灾情 , 以慰问苍生 , 解民倒悬 。 但是 , 上书后很长时间 , 毫无消息 , 范仲淹心里焦急而沉重 。 于是 , 在一次上朝时 , 他就当面请问皇上“宫掖中半日不食 , 当何如?今数路艰食 , 安可置而不恤?”还好 , 宋仁宗还算是一个体察民意的好皇上 , 并无龙颜大怒 , 而是派范仲淹前往灾区 , 进行安抚 。 第三 , 景佑元年(1034)范仲淹从睦州移知苏州 。 苏州地势较为平坦 , 离海也较近 , 因此河湖众多 。 最大的要数西南方向的太湖 , 可以容纳数郡之水 。 可是太湖之水只能靠其东面的松江来疏浚排泄 。 出口单一 , 再加上沿湖堤坝年久失修 , 河道堵塞 , 每遇大雨 , 湖水暴涨 , 江水泛滥 , 积水淹没附近田地 , 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 。 范仲淹到达苏州时正值夏天 , 更是水患成灾 , “灾困之氓 , 其室十万 。 疾苦纷沓” 。
范仲淹于是上书给当朝宰相陈明灾情 , 以解民于恶水之中 。 第四 , 黄佑二年(1050) , 两浙发生大的饥荒 , 流民无数 , 百姓食宿无依 。 皇上诏令“两浙流民 , 男女不能自存者 , 听人收养 , 后不得复取 。 ”从中可以看出 , 灾荒是非常之严重的 。 当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州 , 他心忧如焚 , 不顾自己年老体衰 , 迅速投入救灾工作 。
(三)忧民之负担
自古以来 , 人民都是历史的缔造者和推动者 , 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 。 博学多才的范仲淹也说:“一切之物 , 皆出于民 。 ”但是往往人民的辛劳与其所得不成比例 , 对于封建社会中的百姓更是如此 。 百姓不仅要从事正常的生产工作 , 还要应付统治阶级明目繁多的税役负担 , 因此 , 民众不胜重负 , 苦不堪言 。 范公看在眼里 , 忧在心上 。 在以下这几个事例中 , 范公为民不胜重负而忧的拳拳之心跃然于纸上 。
文章图片
第一 , 仁宗天圣八年(1030) , 皇上采纳户部、盐铁、度支三司的建议而诏令修建太一宫、洪福院 。 这项工程耗费巨大 , 单只木材就需要九万四千根之多 。 范仲淹知晓后 , 立即上书皇上 , 反对此举 , 他说:“昭应、寿宁 , 天戒不远 。 今又侈土木 , 破民产 , 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 宜罢修寺观 , 减常岁市木之数 , 以蠲除积负 。 ”
他还说:“土木之兴 , 久为大蠹 。 ……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 , 辍军国急难之备?……此耗国之大也 , 可不戒哉?……故土木之妖 , 宜其悉罢 。 ”可见 , 范仲淹从减轻民众的负担得角度出发 , 极力反对朝廷大兴土木而置民力、民利于不顾 。
第二 , 按照宋朝当时的旧制要求青州百姓的田赋按规定要交纳到今天的聊城,然而青州和聊城两地相隔千里之遥 , 道路艰险难行 , 途中时常有人因体力不支甚或病死在路上也是很常见的 。 范公知此事后 , 心情沉重 , 体察民众之苦 , 爱惜民力之衰 , 便奏请皇上罢免青州百姓支移之苦 , 造福当地百姓 , 其忧天下民众疾苦之心昭然于世 。
第三 , 并郡县 , 减徭役 。 宋时“天下郡县致密 , 吏役至繁 , 夺其农时 , 遗彼地利 , 是以边廪或窘 , 民财未丰 。 ”政府设立郡县过多而导致官僚机构繁多 , 官吏繁多 , 而百姓的差役也不胜繁重 , 以致延误农时 , 损民伤财 。 针对于此 , 范仲淹奏请朝廷把相邻的规模较小的郡县进行合并 , 以减轻百姓的税役负担 。
第四 , 反对滥建寺院 , 限制出家人数 。 佛教在北宋是很盛行的 , 上至皇帝 , 下至普通民众 , 对佛教都很推崇 。 于是 , 寺院的建造 , 出家的人数便多了起来 , 人民的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很多 , “天下寺观 , 每建殿塔 , 蠹民之费动逾数万 。 ”
(四)忧民之教育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 , 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礼仪、学识智慧等等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而得来的 。 因此 , 教育无论是对个人 , 还是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朝代 , 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 百姓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朝代的载体 , 民族是否进步 , 社会是否安定 , 朝代是否兴旺 , 都取决于其民众的受教育水平 。 饱读诗书 , 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范仲淹对教育于人民和社会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 。 他曾在自己二十七岁及第后 , 写了一首诗:“长白一寒儒 , 名登二纪余 。 百花春满路 , 二月雨随车 。 鼓吹迎前道 , 烟霞指旧庐 。 乡人莫相羡 , 教子读诗书 。 ”
这首诗是范仲淹对自己寒窗苦读十年 , 终于金榜题名的感慨 , 但也反映了教育、读书之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范仲淹所生活的北宋时代 , 上层社会官风腐败 , 下层社会世风日下、道德危机凸显 。 对于此 , 范仲淹痛心地说:“此道日以疏 , 善恶何茫然 。 ……学者忽其本 , 仕者浮于职 。 ……天下无所劝 , 赏罚几乎息 。 ”
文章图片
【生活另一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体体现在哪?】字里行间 , 流露出范仲淹对世风日下、民之教育缺乏而至“六经无光辉 , 反如日月蚀”的忧患 。
推荐阅读
- 未来的大学生活“长啥样”? 来看学长为你写下的万字指南
- 生活e小调|萨尔茨堡,奥地利的西部,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
- 珠海生活资讯交流|推动琴澳旅游合作, 大横琴文旅展示中心18日在横琴口岸正式开放
- 大咖说生活|晚清政局动荡飘摇,是因为皇帝生不出儿子来吗?
- 大橙橙聊生活|曹操麾下武力最强的六大猛将:一彰二许三典韦,四庞五张六夏侯
- 李道坚|展现唐代贵族生活场景 唐高祖李渊重孙李道坚墓壁画修复 初露真容
- 口罩|这16批次不合格口罩 漯河银鸽生活纸产等“上榜”
- 人在6种状态下洗澡,就是没病找病!
- 保持记忆力的十大元素
- 明星|香港艺人赚这么多钱,大部分人老年后生活落魄,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