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战况最惨烈的战争( 二 )

 韩国|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战况最惨烈的战争
文章图片

实际上赵王在战争开打后才不久,就开始产生动摇了。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进行推测,应该就是那个名叫茄的将领被秦国侦察兵杀死的那段时间。
赵王跟手下召开讨论会,说:廉颇败给了秦兵,我想亲自到前线去,跟秦军决一死战,大家看怎么样?
楼昌说:这样没用,还不如派重臣作为使者去秦国议和。
虞卿反对:要是这么做,秦国肯定以为我们撑不住了,议和的主动权就掌握在秦国方面。而且秦军这次的目的就是要打败我们赵军,他们不会同意议和。大王你应该听我的,还不如派人去贿赂楚国和魏国,到时候秦国以为赵、魏、楚三国形成合纵联盟,肯定会害怕。这个时候,才是议和的最佳时机。
虞卿的意见应该是一种成熟的外交策略。自古以来,城下之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很多人都是采用先战而后和的策略,先表现出对抗的勇气,才能在议和中取得平等的待遇。
可是,赵孝成王似乎病急乱投医。他拒绝了虞卿的上策,而直接采用了楼昌的建议,派大臣郑朱入秦议和。
当时的国与国之间是有守卫的,郑朱要进入秦国,是要得到秦王的同意的。所以,秦国方面放不放郑朱入境,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秦国是否同意谈判。
结果,郑朱入秦非常的顺利。
赵王就跟虞卿说:秦国已经接受郑朱进入,你看怎么样?
虞卿说:议和不会成功。各国现在都有使者在秦国,他们都在看着呢。我猜测秦国一定会非常隆重地礼遇郑朱。如此的话,各国的使者就会以为秦赵两国一定能议和成功,他们的情报传回国内,其他国家就不会来救援了。秦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没人救我们,他们就能放心进攻了。所以,秦王肯定不会同意议和。
事情果然一如虞卿所料。秦昭襄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非常殷勤接待赵国的使者,但是却绝口不提议和之事。各国的大臣一看,秦赵两国的关系这么好,想必是和解了,就不再担心赵国的处境。
实际上,就算赵国不用钱财宝物去进行贿赂,其他的国家也有可能会来援助赵国。当时的秦国已经呈现出独抗天下的雄心和能力,楚国、韩国、魏国都被秦军蚕食了很多土地并且被屠杀大量的兵力,他们都非常惧怕赵国败后更加唇亡齿寒。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一个强力的证据。秦国是天下公敌基本已经深入人心。
赵孝成王不成熟的鲁莽外交行动,可以说是亲手扼杀了其他国家的外援可能性,赵国就此彻底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地。
然而,这仅仅是他在长平之战中犯错的开端而已。
紧接着,他又再出昏招。这招的名字叫做:临阵换将。赵王要撤换掉赵军的主帅廉颇,换上名不见经传的赵括。
原因是,秦国方面的范雎派人带着重金到赵国去散播谣言。说:秦国根本就不怕廉颇,秦国真正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是一条反间计。历史上使用过并且成功的不在少数。就算靠近的都有好多。田单用反间计使得骑劫替换了乐毅;陈平用反间计使得项羽驱逐了范增;就算是和廉颇同为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也是如此,最终死在秦国反间计之下。
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敌人用这么拙劣的计策也会成功?实际上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们所离间的都是有嫌隙的君臣。如果君臣关系如同刘备和诸葛亮,或者苻坚和王猛一样,反间当然是难以成功。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之所以要撤换掉廉颇,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跟廉颇之间的矛盾。廉颇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桀骜不驯的人,战功赫赫的同时,也会居功自傲。就从他和蔺相如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就能够看得出他的个性。那么,他的策略是坚守,是持久战,而赵孝成王却要他进攻,要他速战速决。这种军事意见上的分歧,外加上廉颇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糟糕。
所以,赵孝成王撤换廉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喜欢廉颇,廉颇不听话,廉颇坚守不战。赵王需要的是一个听他话的主将,能够服从他的命令,能够果断出击,赶紧决战,打完了事。
从以上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这位年轻的君王是一位沉不住气的主,面临大事,不能够处惊不变。当压力来临的时候,他就会昏招迭出。他就像一个漂泊在大海上的人,明知海水不能喝,却忍不住要饮鸩止渴。
但是,现在也有很多的学者,认为赵孝成王的决策是迫不得已。根据他们的研究,赵孝成王之所以一直催促廉颇出击和决战是有原因的。长平之战对于赵国的国力消耗非常巨大,以致于粮草将要供应不足。而秦国虽然远征在外,但凭借强大的国力,完全足以支撑。如此一来,胜负的形势就发生逆转了,廉颇本来所设想的坚守不出的持久战战术居然对敌人完全无效,反而将会先拖垮自己。所以,赵王换上赵括,也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再加上秦军的主帅根本不是白起,而是王齕,此人乃无名之辈,又何必害怕?
我只能说真实的情况,已经很难去了解到了。姑且当作一种参考意见吧。
无论如何,廉颇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了。取而代之的人名叫赵括。
 韩国|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战况最惨烈的战争
文章图片

这位赵括在后世是大大有名的,因为有一个成语跟他相关,叫做“纸上谈兵”。但这个成语之所以会成为笑柄,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人是不知道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