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絮语|看完“浙江高考争议满分作文”,想起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看完“浙江高考争议满分作文” , 想起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明珠絮语|看完“浙江高考争议满分作文”,想起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本文插图

01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 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 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 , 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 ”
看懂了吗?
这不是研究生的论文 , 也不是哲学家的著作 , 更不是翻译的文献 , 而是今年浙江高考一篇学生作文的第一段 。
整篇文章 , 基本上就是这个基调 。
该作文一位阅卷老师给了39分 , 另两位老师给了55分 , 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
作文被公开后 , 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
支持者说 , 作文具有中文系或哲学系研究生的水平 , 得满分理所应当 。
反对者说 , 这篇作文纯粹就是“报菜名” , 引用一些名人名言 , 堆砌艰涩难懂的词藻 , 其实构思与立意一般 , 不应该得高分 。
02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篇作文 , 不妨附上今年浙江高考作文的题目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 , 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 , 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 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 对此 , 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明珠絮语|看完“浙江高考争议满分作文”,想起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本文插图

再附上那篇引来争议的满分作文的全文:
明珠絮语|看完“浙江高考争议满分作文”,想起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本文插图

03
不知道这篇文章大家读起来难不难 , 反正我是看着很费劲 。
说实话 , 看文章的同时 , 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小故事 。
第一个 , 是作家苏叔阳曾经把一段文字念给诗人流沙河听:
“审美主体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外缘进行观感产生生理上并使之上升为精神上的愉悦感 。 ”
流沙河浑然不懂 , 问这是什么意思?
苏叔阳解释说:“看花很愉快 。 ”
第二个 , 是章太炎作文 , 喜欢用《说文解字》中之古籀文书之 。
某年 , 有湘人某公逝世 , 以巨金求章撰一祭文 。 旧例 , 开吊时 , 须请人在灵前朗诵 , 本拟嘱袁伯夔丈读之 , 袁丈先观一过 , 觉其文既深拗 , 古文又太多 , 敬谢不敏 。 乃求章氏自读 。 乃章自读时 , 至许多古文处 , 竟亦偶尔忘却 , 竟亦期期艾艾终场了 。
第三个 , 是鲁迅先生在26岁那年 , 曾用文言文写过一篇文论 , 叫做《摩罗诗力说》 。
文章当然不错 , 有人评价说 , 《摩罗诗力说》是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最高的作品 。
但由于文章长且难懂 , 后来鲁迅自己也说 , “……所以如《摩罗诗力说》那样 , 简直是生凑 。 倘在这几年 , 大概不至于那么做了 。 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 , 这是受了当时的《民报》的影响 。 ”
04
【明珠絮语|看完“浙江高考争议满分作文”,想起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为什么看那篇满分作文会想到这些典故?
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
拿一些专业词汇来显示自己的高级 , 用一些偏僻的词语或典故显示自己的深奥 , 甚至自造一些词语来唬人 , 这是学界和文化圈一些人的通病 , 也是很多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 。
现在 , 我们的某些高中生也学会了 。
不可否定 , 那位满分作文的考生有较大的阅读量 , 也有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 。
那篇文章有观点 , 有积累 , 有完整的结构 , 如果“翻译”成大多数人都能懂的文字 , 肯定是一篇中规中矩的高考作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