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三 )


文章图片
顶部拍摄的“蟋蟀”H敞开战斗室内部
战斗室后部的装甲板可以打开 , 以在射击时增大车内空间 , 放置待发弹药 , 方便装填手装弹 。 战斗室顶部的支架和挂钩可以加挂帆布遮风挡雨 。
(二)“蟋蟀”M型
1942年末陆军兵器局要求阿尔凯特公司对38(t)底盘进行重新设计 , 制造更新式的自行火炮 。 “蟋蟀”H和黄鼠狼3是直接在现有38(t)坦克底盘上加装战斗室和火炮而成 , 但坦克车体和底盘的结构并非完全适合自行火炮的需求 。 如其后置发动机舱和车体上部箱型结构就不利于战斗室的安置 。 自行火炮设计只能对现有底盘做出各种妥协 。 而如果弄一种全新的底盘 , 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阿尔凯特的经典作品“黄蜂”自行火炮 , 重新设计了二号坦克底盘 , 发动机中置 , 战斗室后置
阿尔凯特公司有很丰富的自行火炮设计经验 。 该公司在1942年设计了“黄蜂”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Sd.Kfz.124)、“野蜂”式150毫米自行榴弹炮(Sd.Kfz.165)和“大黄蜂”式88毫米坦克歼击车(Sd.Kfz.164 , 后来被称为“犀牛”) 。 这些自行火炮的特点是:依托现有坦克底盘的零件 , 但对底盘进行了重新设计 。 车体前部呈大角度倾斜装甲 , 发动机舱改置于车体中部 , 后部则是一个大型箱状战斗室 。 这样做使得车体结构更加紧凑、战斗室面积扩大、作战补弹也更加方便 。 火炮靠后布置有利于减轻后坐力对车体的冲击和损害 , 今天大部分自行火炮的战斗室(炮塔)也是装在车体后方的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保存在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的“蟋蟀”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博物馆中的“蟋蟀”M
阿尔凯特在接到兵器局的命令后 , 很快利用上述经验重新设计了基于38(t)的专用自行火炮底盘 , 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出“黄鼠狼”3M坦克歼击车和“蟋蟀”M自行步兵炮 。 因为反坦克作战的绝对优先权 , “黄鼠狼”3M在1943年2月就拿出了样车 。 “蟋蟀”M只能为此让路 , 1943年11月才进行样车测试 , 次月投产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后上方拍摄的“蟋蟀”M战斗室内部图
“蟋蟀”M底盘的车轮、履带、发动机、悬挂、冷却系统等等全部来自于38(t)坦克的部件 , 但底盘的整体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 。 车体前部改为一体式倾斜装甲 , 驾驶员在右侧有专门的焊接观察室 。 车体中部是发动机、油箱 , 战车的发动机进气口改用车体中部两侧的格栅 。 车体后半部分是大型箱状战斗室 。 这样的布局和同是阿尔凯特厂设计的“黄鼠狼”3M十分相似 。 战斗室前部安装sIG33步兵炮 , 倾斜放置的火炮的驻退液压筒直接与战斗室地板相连 , 以使用战车强度较高的底部承载火炮的后坐力 。 战斗室四周都是炮弹和发射药的支架 , 战斗室后部可以打开以方便补充弹药 。 火炮下方有一块联动的装甲盖板 , 在火炮抬升时可以保护战斗室前部开口与炮身之间的空隙 , 避免弹片损坏火炮或杀伤舱内人员 。 在“蟋蟀”H上也有这样的设计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东线战场同时出现的“蟋蟀”M和“蟋蟀”H
四.生产与改进
“蟋蟀”H于1943年2月在BMM厂投产 。 2月生产25辆、3月40辆、4月52辆、5月52辆、6月31辆、10月10辆 , 总计生产210辆 。 4月以后生产的战车使用了38(t)K型坦克的底盘 , 发动机由普拉加TNHPS/2型改为普拉加AC型 , 不过功率不变仍为150马力 。 “蟋蟀”H的最后10辆计划改为自行高炮 , 不过没能实行 , 还是以自行步炮的面貌完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