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日电题: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新华社采访人员于长洪、张丽娜、安路蒙、徐壮
盛夏时节,大兴安岭腹地草木繁盛 。穿过层层叠叠的青松白桦,一排排褐色双层木屋映入眼帘 。屋外,老人惬意喝茶;屋内,妇女们烤列巴、做鹿皮画——这里是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猎民新居点 。
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过上现代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
从原始狩猎到转型旅游,从离群索居到文化交流,鄂温克族的沧桑巨变,成为各民族携手前行的缩影,在奔向小康的征程中留下精彩篇章 。
走出山林,拥抱新生活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不足4万人,分为索伦、通古斯和使鹿3支部落 。
最有特色的使鹿部落居住在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世代打猎为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着用木杆和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
提起曾经的日子,79岁的中妮浩老人用鄂温克语喃喃回忆:“住在山上,经常没有粮食吃,冬天连条秋裤都没有 。”
1958年,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第一个鄂温克族乡在额尔古纳市成立,猎民们的生活开始与现代接轨 。
面对现代文明冲击和生态环境变化,鄂温克猎民沿袭多年的游猎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
“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才能使这个族群发展壮大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乡长张万军回忆道 。
2003年,根河市实施生态移民,将鄂温克猎民的定居点南迁至根河市附近 。
62户、200多名猎民告别山林,搬到了新居点 。等待他们的,是每家独栋的现代化双层木屋 。屋内集中供暖,做饭可用液化气 。
为了让下山猎民生活安稳,政府出台一项项扶持政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方着力解决鄂温克猎民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推进产业开发扶贫 。
“搬下山后的生活超乎想象的好 。”鄂温克族姑娘范索满意地说,新居点的房子是国家盖的,供暖用水免费;交通便利,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离城市更近,就业渠道也拓宽了,家家户户收入可观,开上了小汽车 。
新中国成立初期鄂温克族人口平均寿命43岁,目前平均寿命达到75岁,80岁以上的鄂温克族老人有上百人 。开办民族工艺品店的老板索云生了二胎,她说:“我们现在身体健康,啥也不缺,这就是小康生活 。”
绿色转型,迎来新契机
过去,鄂温克人用皮毛产品以物易物,如今,网络销售、电子支付等已成寻常 。一些头脑灵活的鄂温克人勇闯商海,很多人当上了“老总” 。
从新加坡留学回国后,鄂温克族青年诺日放弃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 。如今,他已把原来年产值40万元的牧民合作社发展成产值超过上千万元的养殖、旅游企业 。
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不少鄂温克族人投身旅游业,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 。
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松林深处,盛夏的骄阳穿过嫩绿的枝叶间隙,投下斑驳光影,鄂温克族青年古木森正在熏烟,为驯鹿群驱赶蚊虫 。
这是古木森在山林中的驯鹿放养点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驯鹿放养点,同时还是旅游景点 。眼下的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好几拨游客到访 。古木森说:“靠着卖门票和鹿茸、手工艺品等,现在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 。”
“走出山林后,很多人曾担忧鄂温克人再也没法养驯鹿了 。”根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兰说,为实现猎民生产生活的转型,根河市投入1亿多元,充分利用独有的驯鹿文化和自然优势,全力打造旅游业 。
如今,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旅游招牌名声大噪,游客络绎不绝 。
很多年轻人像古木森一样,返回山林,养起驯鹿 。驯鹿种群从定居前的100多头壮大到上千头,驯鹿放养点从6个发展到14个 。
推荐阅读
- 中国科学报|无创血检可提前4年发现癌症
- 中国北斗横空出世纪实
- 中国青年网|如何入环火轨道,揭秘“天问一号”如何在太空保持轨道
- 穿搭|基础款走出酷帅风,简约又时尚的风格太吸引人,轻松美出新高度
- 一萌娱乐|美国12500公里,俄罗斯16000公里,中国,三国导弹射程
- 视听中国|伊外长强烈谴责,美军战机骚扰伊朗客机画面公开
- 中国青年网|指其策划设拉子清真寺爆炸,伊朗称拘捕涉美“恐怖组织”头目
- 中国青年网|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IT之家|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上游新闻|精度达到2-3米,北斗系统发言人:中国北斗攻克160余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