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浦江叶河浇灌一颗藜麦的种子 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发芽生长( 二 )
太阳升得越来越高 , 曾爱的嗓子也变得越来越沙哑 , 他的“纠错”几乎没停过 , 连水都顾不上喝 。 “艾散 , 播种深度3厘米就够了 。 你们这都快5厘米了 , 太深了 。 ”他说 。
“就差2厘米 , 差不多就行了 。 ”艾散乐呵呵地回答 。
“绝对不行 , 藜麦种子小 , 是双子叶植物 , 顶土能力比小麦差很多 , 多2厘米苗就出不来了 。 还有这行距太密了 , 以后苗长出来也要倒伏 。 ”曾爱嗓门突然拉大 。 他较真的原因在于 , 藜麦援疆要留下一份为当地量身定做的栽培技术 , 更要为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农业技术人才 。
相处久了 , 艾散也开始明白曾爱的苦衷 。 面对严格的要求 , 他应改尽改 , 符合要求后还会和曾爱开玩笑 。 “我那上小学的女儿之前跟着老师一起去过上海 , 回来就说上海好 , 上海人好 。 ”艾散告诉采访人员 , “她跟我说上海人长得俊 , 我根本想不到上海也有一批皮肤黝黑的科研人员 , 愿意来喀什的农田 , 几个月都不回家 , 我佩服他们 , 也谢谢他们 。 ”
爱下田 , 甘愿被晒黑 ,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 这是上海科技人一直坚持的宝贵品质 。
艾散的内心 , 已经不满足于一年前仅靠“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增收的愿景 , 而是期待着“以后要在自家劳动(种)藜麦 , 带动邻居们一起劳动藜麦 , 藜麦 , 亚克西!”
上海援建喀什的十年 , 也是艾散家变化最大的十年 。 他住上了新房 , 门口石子路变成水泥路 , 三个孩子都在镇里上了学 , 收入水涨船高 , “我家里有一亩宅基地 , 羊圈里养了20多头羊 , 再加上种小麦、棉花 , 从2017年起 , 人均年收入就超过了一万元 。 ”
去年来到基地工作后 , 艾散又头一回办了银行卡 , 家里开始有积蓄 。 他小声地告诉采访人员:“卡里已经有三万多啦!”他3年前买的电瓶车就停在不远处 , 如今他想给自己换辆新的 , 给妻子也添置一辆 。
他给采访人员算了一笔账:“种棉花 , 一亩地的收入有1000多元;种藜麦 , 刚收割的这块地亩产有250公斤 , 以最低收购价10元/公斤计算 , 以后一亩地收入至少2500元 。 ”
试种之初
“上海娘家”全力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大型收割机的驶入 , 曾爱和同事们又开始为另一片头茬藜麦田的收割紧张准备 。 藜麦果实具有落粒性 , 成熟后容易“破壳而出” , 因此必须加紧收割 。
“即将收割的是新藜1号 , 测产时亩产有望突破300公斤/亩 。 ”曾爱介绍 , 去年项目组选取了全世界1200多份藜麦材料进行栽培 , 并从中筛选出40多份更具本地应用潜力的材料 , 其中包括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2个藜麦品种(新藜1号、新藜2号)作为喀什地区种植推广的主要品种 。
相对其他材料而言 , 新藜1号生育期短 , 3月份播种 , 在40摄氏度高温来临前便可收获 , 其皂苷含量低属“甜藜” , 无需水洗加工 , 籽粒大而白 , 适合产业需求 。 新藜2号虽然生育期没那么短 , 但它株形矮 , 耐穗发芽 , 产量更高 。
曾爱指着新藜1号“身上”的白色结晶说:“你看 , 这就是藜麦通过叶片盐腺将盐碱吸收并排出体外的表现 。 ”摸一下 , 还有滑溜溜的感觉 。
在南疆的土地上 , 藜麦的耐逆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 除了耐盐碱 , 藜麦耐旱 , 吸水、保水能力强 , 水资源利用效率高;耐风沙 , 茎秆半木质化 , 较难被吹折吹伤;耐低温 , 在小麦、棉花其他本地作物不可能结实的10月甚至11月也可成熟 , 因此才可以种两季 。
由于藜麦籽粒小 , 容重轻 , 曾爱反复调试进风量 , 防止果实“飘”出 。 这一切 , 都是从去年的首次试种中学到的经验 。
万事开头难 。 在试验田边的彩钢棚内歇脚时 , 曾爱向采访人员回忆了去年项目组创业时跨越的种种坎坷 , “去年刚来时 , 连彩钢棚都没有 , 后来实在受不了炙烤 , 就搭了一块塑料篷布遮阳 , 里面还是和蒸笼一样 。 ”
推荐阅读
- 文汇|水上移动医院成为上海应急救援新利器
- 文汇|中国首届华语音乐剧大赏昨晚举行,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
- 文汇|《忘不了餐厅》《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凭借现实主义表达,收获巨大关注
- 文汇|培养高学历“阿姨”,折射家政行业新趋势?
- 文汇|云南白药上海国际中心落户闵行 运营规模超过100亿元
- 文汇|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前天开幕 呈现科创盛宴
- 文汇|杨浦区联手上海体育学院推出创新型社会服务项目
- 文汇|上海老啤酒厂改造: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第一单”
- 文汇|红色故事缘何成为纪录片《大上海》主线
- 文汇|工业体系与人才机制“双驱动”,上海昂扬迈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