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老板内参谊品生鲜,有点危险( 二 )


根据谊品生鲜CEO陈冬青(曾任职于盒马北京大区)表示 , 谊品生鲜在在进入一个城市之前 , 会先建好其仓储设施 , 包括三温区仓库、冷链保鲜设备以及自动化生产包装设备等 。
谊品生鲜还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和海鲜批发平台 , 基于原产地自采 , 并自建物流体系 。 根据《第三只眼看零售》报道 , 谊品生鲜做的是果蔬生鲜的批发和零售的一体化自营 , 在供应端的批发程序全部是由自己来做 。 包括种菜、养殖 , 运输 , 进柜台等全部流程 。 这样 , 通过整合供应链压低产品价格 , 并同时做B端批发与C端零售 , 使现金流更稳定 。
而门店粗放式管理 , 则指前文提到的合伙人模式 , 通过直接放权给门店合伙人 , 让其自由经营的方式 , 减少总部的管理成本 。
通过这两点 , 谊品生鲜才能使自己的菜品价格 , 与其他讲究门店品质的生鲜连锁品牌拉开的差别 。
谊品生鲜不断将自己比作菜市场的另一个要点 , 在于其吸收了菜市场的售卖方式 , 即菜品可以散称 , 可以供消费者自行挑选 。 但是又不像菜市场和大卖场那样占地面大 , 能充分利用社区小店的布局网络 , 密集锁定生鲜买菜的便利需求 。
这就是 谊品生鲜说要和菜市场抢生意 , 和大卖场比价格的真正意思 。 怎么理解这种比较意思呢?好比和姚明比抄袭稿子 , 和郭敬明比灌篮 。 没办法 ,谊品生鲜就是这么豪横 。
回到商品面 。 菜品散称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 但却是占据生鲜70%份额的传统菜市场的一个关键要素 。 这是由中国人的烹饪习惯所决定的 , 一般中国人做菜的原材料分为核心的主菜(以鱼、肉为主) , 围绕主菜的一些配菜(炖鱼时放的几根油菜等) , 以及辅料(葱姜蒜) 。 这些原料构成一桌饭菜 , 但消费者对每种食材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 比如做一天的饭 , 可能只想购买一把菠菜 , 或一个大蒜 , 这样的零散购物需求在更标准化的生鲜连锁店里是无法满足的 , 因为标准化意味着量的标准 , 一卖就是已经包装好的几斤起步 。
这么来看 , 菜市场可以说是谊品生鲜的商业模式“导师” 。 谊品生鲜也凭借自己“对标菜市场”的打法 , 并用融到的资金快速多地扩张 。 2018年 , 谊品生鲜门店数从60家增至400家 , 2019年 , 又翻倍至800家 , 并扩张至北京、上海、合肥、重庆、成都、贵阳、西安、南昌、长沙、南京、杭州、武汉、福州等超过13个城市开店 。
然而 , “对标菜市场”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 谊品生鲜只能复制菜市场的这一个“低端”灵活的特点 , 复制不了其他的优势 。
菜市场拥有高度个体分散化的经营特征 , 这意味着它在商品丰富度、价格、服务性这三个条件都是超一流的 。 这点 , 任何商家都不可能完全复制 。
具体来讲 , 丰富度上 , 菜市场摊贩数量多 , 每个摊贩的进货渠道、货品批次、商品质量都有着差距 , 这些差距或大或小 , 但给消费者足够的挑菜空间 。 毕竟 , 挑拣筛选出最好的蔬菜 , 才是消费者买菜的本能行为 。 但谊品生鲜的优势正是从单一供应链 , 大量采购从而压低价格 , 这和高丰富度本身就相悖 。
价格方面 , 菜市场能实现在所有生鲜渠道中拥有最低的价格 , 是由于其高度分散化的经营特征 , 将损耗摊在了所有的摊贩身上 。 而同样的 , 谊品生鲜的损耗则是由合伙人自己承担 。 再加上其粗放式的门店管理 , 谊品生鲜的损耗会大于其他标准化的连锁生鲜品牌 , 这进一步压低了其毛利 。
所以 , 前文提到的谊品生鲜的竞争力 , 与传统菜市场相比 , 除了就近便利 , 其实基本没什么优势 。 谊品生鲜效仿菜市场的优点 , 只是它来对打标准化、高端化生鲜连锁品牌的招数而已 。
这样也能说得通 , 因为谊品生鲜比菜市场做的更好的一点是 , 它是社区店 , 其距离消费者更近 , 在拥有一定用户基础之后 , 同样也能做出规模效应 。 有了规模 , 好像 谊品生鲜也像个大公司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