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莫言首次上“直播”引150万人“围观”
调侃自己“流量小” ,称不愿意固化自己,“是个晚熟的人”( 二 )


获诺奖8年之后首次出新书 , 莫言亲自回应了很多问题 。 比如如何看到诺奖魔咒?现在的写作状态如何?等等 。 他表示自己正在试图打破这个魔咒 , 但要超过自己 , 并不容易 , 所以“现在写作举步维艰 。 ”
如何看待诺奖“魔咒”?
莫言:诺奖“魔咒”应该是一个客观存在 , 因为大部分的获奖作者获奖以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 。 这里面有客观的原因 , 获得诺奖的作家一般都是七老八十了 。 他们的创作巅峰时期已经过去 , 有的人甚至获奖以后没有几年也就告别了人世 。 但是也有很多作家在获奖之后 , 依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 像我们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马尔克斯 , 他在获奖之后还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 所以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 , 能否打破诺奖这个魔咒 , 现在不好判断 , 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 差不多十年来 , 尽管我发表的作品不多 , 但是还是一直在写作 , 一直在做准备 , 也就是说我花费在案头上的准备工作远比我写这本新书的时间要多 。
获奖八年之后出新书为什么不是长篇小说?
莫言:大部分读者 , 包括很多评论者 , 也都说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长篇来 , 仿佛才能够证明他的才华 , 证明他的力量 。 但是我们都知道鲁迅也没写过长篇 , 沈从文也没写过长篇 , 国外没写过长篇的伟大作家更多 , 像莫泊桑、契诃夫等等 。 一个作家当然可以一辈子不写长篇 , 只写中短篇 , 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文学的贡献 。 当然 , 我们应该承认长篇小说无论从它的体量上 , 从它的广度和深度上 , 对生活反映(反映生活)的丰富性上 , 确实超过了中篇和短篇 。 我也有一个长篇梦想 , 我确实还是希望能够在最近几年里拿出一部好的长篇来 。 其实要写一部长篇也不是特别困难 , 半年时间一定能写完 。 但是我想如果要写 , 肯定写的跟以前不一样 , 跟以前的艺术水平相比较是不是高?这个很难说 , 但是故事不一样 , 时代不一样 , 使用的语言也有变化 , 这是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追求 。 所以我在努力 , 希望不久的将来 , 能够拿出一部让大家看了以后有一点点耳目一新的感觉的长篇小说 。
最近在读什么书?
莫言:我最近这两年在大量的阅读地方志 , 譬如我们老家周边的十几个县市编写的文史资料 , 因为这是很多人对他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的回忆 , 让我仿佛回到那个时代 , 所以最近两个月我也跑了我们周边的十几个县市 , 我们老家是高密 , 我去了诸城、胶州、平度、莱州、青州、潍坊、昌邑、长乐、安丘 , 去年又去了蓬莱、龙口、牟平、乳山、海阳、莱阳 , 整个胶东半岛 , 我每到一个地方先搜集这个地方的地方志 , 然后再看这个地方的博物馆 , 再看一些所谓的名胜古迹 。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 既有对文字的阅读 , 也有对自然景观的阅读 , 会让你真正深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的深邃之处 。 假如要写历史小说的话 , 我想这些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
如何看待现在大家的生活中离不开社交网络?
莫言:我也有微信 , 有朋友圈 , 也会看到 , 但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 因为刚开始有了朋友圈确实很入迷 , 天天看 , 后来也就知道大概是怎么一回事 。 另外对朋友圈里的信息 , 刚开始听到风就是雨 , 后来才发现 , 传言跟事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
过去认为只有城里的年轻人在玩手机 , 在利用手机 , 在利用网络 , 但是现在我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农村的人在网络时代也突然成长起来 , 过去农村信息比较闭塞 , 交通也比较落后 。 但现在他们对网络的熟悉 , 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 是跟城里的年轻人同步的 。 所以我这个小说《红唇绿嘴》里面那个人物 , 她的年龄应该跟我差不多 , 她也有非常曲折的、不幸的人生经历 , 她也吃过很多苦 , 干过很多不太好的事情 , 她也干过很多坏事 , 也被人欺负过 , 但是这样一个人在当下他没有变成一个科技盲 , 而且他(她)比很多年轻人更知道网络能给他带来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