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没有退路( 三 )
“真的有点儿像当年造原子弹的那种感觉 。 ”池宇感慨 , “还是那句话 , 不是行不行的问题 , 是必须得干 。 ”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英特尔”、“三星” 。
2020年7月16日 , 大陆唯一一家实现14纳米工艺量产的代工企业中芯国际背负众望 , 迈向科创板 。 资本市场的反馈充分表明了各界对“造芯”的殷切期望和热情 。
而后 , 有消息称 , 华为正在大量采购海思麒麟710A 。 麒麟710于2018年7月由华为Nova 3i首发 , 是麒麟7系首款芯片 , 以往由台积电代工 , 12纳米工艺 , 主频2.2GHz 。 转由中芯国际代工后 , 改用14纳米工艺 , 主频略微降低至2.0GHz , 其他完全相同 。
某芯片行业投资人认为 , 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对于中芯国际来说 , 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 池宇认同这一说法 , 不过他坦言:“现在中芯国际的技术还是比较二流的 。 ”
在追赶的过程中 , 技术的分级与封锁成为最大的限制 。 池宇认为 , 目前国内芯片产业中 , 要突破的最为关键的是光刻机 。 世界范围内 , 掌握顶尖光刻机技术的是荷兰ASML公司 , 而芯片制造巨头英特尔、台积电均为其股东 。
“ASML的很多技术 , 英特尔能用 , 但对台积电来说 , 就有一定的封锁期 。 ”池宇解释 , “对于台积电是如此 , 对于中芯国际更是如此 。 ”但即便如此 , 也不得不做 。 近期 , 不断有业内人士爆料 , 华为已招聘了数百位国内顶尖光刻机工艺师 , 作为高端储备人才 , 从事先进光刻机技术研发工作 。
掌握7纳米制程的台积电可以用ASML的光刻机将苹果A12、A13芯片 , 高通骁龙855与865芯片的订单收入囊中 , 但对于中芯国际而言 , 即便掌握了7纳米的技术 , 没有对应的设备 , 也只能承接中低端芯片加工业务 。
站在产业链顶端的英特尔不断验证“马太效应” , 用最新的技术巩固既有的优势地位 。 不过 , 随着英特尔的技术创新迭代也越来越慢 , 或许这种差距也有望追平 。
“建一个厂的投入是巨大的 , 每年几百亿美元下去 , 才能有一个台积电 。 我不清楚华为是不是要自己建厂 ,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不过 , 华为也很有能力 。 ”上述芯片企业创始人认为 , 在华为身上 , 似乎一切都有可能 。
被验证的模式:资本与人才
1997年 , 由于德州仪器放弃DRAM产业 , 张汝京退休 。 2000年8月 , 这位52岁的电子工程师自筹资金 , 带着400多名来自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区的相关人才 , 在上海张江高科(600895,股吧)技园创办了大陆的芯片制造样本中芯国际 。
3年后 , 由王东升创办的北京东方电子(000682,股吧)集团收购韩国企业现代电子抛售显示业务 , 以3.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现代电子TFT-LCD业务、相关专利及团队 , 成为当时国内唯一拥有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的企业 。
中国半导体行业里 , 两家企业分别开始“撬开”缺芯少屏的问题 。
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后 , 如今两者处于不同的竞争格局中 。 在屏幕竞争上 , 京东方在全球LCD面板出货量上 , 以27.3%的市场份额居冠 , 无论在技术还是产量上 , 都已走在世界前列 , 中国少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京东方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技术产业的发展 , 比如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
2013年 , 京东方开始实现稳定的规模化盈利 。 在此之前 , 由于面板每年的价格会大幅度下降 , 京东方亏损严重 , 4次定向增发募集248亿元以及得到政府高额补助 。 中国的资本市场为中国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服务 。 近期 , 中芯国际及寒武纪上市的表现也充分验证了这一说法 。
仅仅有资本还不够 ,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涉及各方 , 不仅需要巨额资本 , 还是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 。 2003年 , 在国内半导体行业一片空白时 , 京东方派出一批技术员前往韩国 , 受训一年多后归国 。 后来 , 这批人支撑起了京东方的技术发展 。
推荐阅读
- 新机发布|华为新款手机入网:或是华为Mate 30 Pro青春版!
- 手机|联发科向美申请,出货华为
- 华为手机|内行人都会推荐的三款“零差评”华为手机,高配低价太良心
- 玩转3C数码|小米和华为看似是“死对头”,实则各不冲突,都是民族骄傲!
- 科学|世界本来没有颜色?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机制
- 华为手机|“机”美路子野,4款手机界颜值扛把子,款款都能C位出道
- 美光|10%的营收没了 美光表示9月14日后无法对华为供货
- 华为手机|华为手机小技巧,现在知道还不晚!
- 科学|为什么没有人被暗物质杀死?
- 华为手机|魔爪Mini MX稳定器:超长续航,画质稳定,模板拍摄让你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