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何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文·段宏刚
唐朝是崇文尚武的时代 , 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 诞生了许多著名诗人 , 他们各领风骚数十年 , 一步步把唐诗推向了古代文学的顶峰 。
清朝康熙年间 , 由曹雪芹的爷爷、著名学者曹寅(1658年——1712年)主持编修的《全唐诗》 , 共计900卷 , 收录唐朝2200多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 。 这2200多名诗人的身份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 既有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这样的帝王 , 也有张九龄、虞世南、颜真卿这样的大臣 , 还有卢藏用、胡令能这样的隐士 。
当然 , 唐代创作诗歌的中流砥柱 , 无疑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这样的文人官员 , 他们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 , 把写诗、作文当作第二职业来对待 , 虽然他们没有稿费 , 但写诗对他们来说 , 已经跟生活和生命融为一体 , 是表达自我人格理想、抒情感怀的最好方式 。
今日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何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本文插图

可见 , 诗歌在唐代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 跟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无关系 。
在唐朝众多诗人里 , 生活在初唐到盛唐时期的张若虚(670年——730年) , 无疑是很特别的一名诗人 。
张若虚之所以很特别 , 一是他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吴地(江浙一带) , 学业有成后 , 跟三个乡党贺知章、张旭、包融组成了著名的“吴中四士” , 于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一起来到京城长安 , 用诗歌一下子征服了京城的文人雅士 , 从此名声大噪 。
二是在诗歌创作上 , 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 对初唐诗风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遗憾的是 , 张若虚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诗歌都已经散失 , 《全唐诗》只收录了他的两首诗歌 , 一首是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 另一首则是五言长律《代答闺梦还》 。
今日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何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本文插图

张若虚虽然只留下两首诗 , 但是 , 这两首诗的艺术水准和影响力都很高 , 尤其是《春江花月夜》 , 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
“孤篇压全唐”的评价究竟出自谁之口?以现有资料来看 , 已经无从考证 , 然而 , 有两个评价跟“孤篇压全唐”非常相近 。
一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闿运(1833年——1916年)先生在《湘绮楼说诗》里的评价 , 他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用西洲格调 , 孤篇横绝 , 竟为大家 。
二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1899年——1946年)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的评价 , 他说:《春江花月夜》乃诗中的诗 , 顶峰上的顶峰 。
由此可以推测 ,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 很有可能是以这两句评价作为基础加工而成 , 仅仅这五个字 , 无限拔高了这首诗 , 以及张若虚的文学地位 。
今日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何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本文插图

那么 , 《春江花月夜》能否配得上这五个字的评价 , 如果以抽丝剥茧的方式 , 把这首七言古诗分析一番 , 便可得出结论 。
不可否认 , 《春江花月夜》十分优秀 , 这首诗在创作技巧、艺术手法、审美格调上 , 都很突出 , 集描叙、议论、抒情为一体 , 把节奏美和韵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 更重要的是 , 这首诗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 境界非常高 , 具备永恒的艺术审美价值 , 任何时候读它 , 都不觉得过时 。
全诗节奏紧凑 , 一咏三唱 , 引人入胜 , 并且情景交融 , 以景色的白描来开头 , 继而展开丰富联想 , 上升到对人生况味和生命意识的感知 , 在不知不觉中 , 把读者带进一个引人入胜、似曾相识的境界 。
具体说来 , 这首诗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
今日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何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本文插图
第一 , 韵律美 , 适合演唱 , 适合配乐演奏 , 利于传播 。
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 , 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 , 对流行于江南的”“宫体诗”(一种乐府诗)十分熟悉 , 这是他能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关键所在 。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时期 , 到隋朝和唐朝初年依然很流行 , 内容以描写奢华的宫廷生活为主 , 辞藻华丽 , 风格香艳 , 常配合乐舞来演唱 , 因此 , 被一些文人士大夫称作“靡靡之音” 。
《春江花月夜》流行于江南吴地的乐府歌曲名 , 有固定的曲调、乐谱和韵律 , 张若虚在某个春天的夜晚 , 站在江边赏月观潮 , 被所见所闻触动心弦 , 就套用这个歌曲名 , 写了这篇《春江花月夜》 。
可以看出 , 全诗语言清新隽永 , 韵律宛转悠扬 , 在节奏上起伏跌宕 , 旋律有时含蓄 , 有时激荡 , 有时悲怆 , 如同梦幻曲或小夜曲那样回环往复 , 把音乐的韵律美展现得酣畅淋漓 。
因此 , 这首诗自创作出来后 , 就被配合琵琶、古琴、古筝等中国古典乐器进行演奏 , 甚至被直接当作歌词 , 传唱于庙堂和江湖 , 经过演奏与传唱 , 进一步提高了这首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