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原子簇及氮共掺杂石墨烯策略,助力高性能锂硫电池|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2020年6月26日 , 浙江大学凌敏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侯仰龙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在氮掺杂三维石墨烯骨架中嵌入镍原子簇的策略 , 证明Ni6-N-C结构可选择性吸附和电催化可溶性多硫化物 , 抑制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 , 相关成果以“Selective Adsorption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Polysulfides through Hexatomic Nickel Clusters Embedded in N-Doped Graphene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S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 (Research, 2020, 5714349, DOI: 10.34133/2020/5714349) 。
研究背景
得益于硫元素的高质量比容量和丰富储量 , 锂硫电池成为极具前景的下一代电化学储能设备 。 但是硫正极氧化还原最终产物的绝缘性和体积变化 , 充放电过程产生的多硫化物中间体的溶解及“穿梭效应”等严重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 通常的应对策略是使用多孔碳宿主材料 , 功能化的粘结剂和隔膜来抑制这类问题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将电化学催化剂引入到硫正极 , 希望通过加快可溶性多硫化物向不溶性产物的转化过程 , 即减少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暴露时间 , 从而达到抑制“穿梭效应”的目的 。 与吸附材料类似 , 优异的电催化剂也必须具有与多硫化物的强相互作用 , 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
【镍原子簇及氮共掺杂石墨烯策略,助力高性能锂硫电池|】
然而目前报道的吸附材料和电催化剂并不能够选择性吸附可溶性多硫化物 , 往往对可溶性的多硫化锂和不溶的硫化锂都有着强吸附作用 , 并且与后者的结合能更高 。 此外可溶性多硫化物取代催化位点上的不溶性多硫化物属于熵减的过程 , 需要克服额外的能垒 。 这就导致活性位点被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不溶性多硫化物逐渐占据 , 最终催化活性不断下降 。
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凌敏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侯仰龙教授课题组通过熔融盐法一步煅烧成功在氮掺杂三维石墨烯骨架中嵌入镍原子簇(图1) 。 周少东研究员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 , 系统计算了Ni6-N-C结构对不同硫化物中间体结合能和催化过电位的影响 。 结合吸附实验证明该材料不仅可以选择性地收集溶解在电解质中的多硫化物 , 而且能够不断“夺取”与不溶性硫化物结合的催化位点 , 加快了多电子反应动力学从而减少电解液中多硫化物的溶解(图2) 。
本文插图
图1 Ni-N/G的合成示意图与形貌表征
本文插图
图2 Ni-N/G结构表征和理论计算:不同多硫化锂和Ni-N/G及其他基底材料之间的结合能对比
其次 , 基于Ni6-N-C结构对多硫化锂的选择性吸附 , 将Ni-N/G作为宿主材料与硫熔融共混制备正极并组装扣式电池 , 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 对称电池和全电池的CV曲线表明:Ni-N/G相比于没有Ni原子簇的N/G材料 , 有着更高的氧化还原电流密度和更低的峰位电势差 , 清楚地表明Ni6-N-C结构能够有效促进电化学过程中多硫化物的快速转化 。 倍率性能和充放电循环测试进一步证明了镍原子簇微观结构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图3) 。 其中图3(a)为对称电池CV曲线;图3(b-e)为Li-S电池CV曲线、倍率及恒容量充放电性能、硫载量为1.0mg·cm-2。
推荐阅读
- 央视网|铷原子钟研制团队:让北斗卫星的“心脏”300万年差一秒
- 铷原子钟研制团队:让北斗卫星的“心脏”300万年差一秒
- 核动力航母|中国曝光“王牌”武器,实力远超原子弹,连核动力航母都忌惮三分
- 小猪吐历史|2万多人人间蒸发,难道的原子弹爆炸,明朝北京升起一朵蘑菇云
- 量子技术我国量子领域重大突破,解决1250对原子高保真纠缠态,踏入新阶段
- 原子弹|日本战败真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吗?不要再被骗了,其实这才是关键
- ZAKER生活|广岛的“黑雨”受害者终于可以获得赔偿,原子弹爆炸75年之后
- 原子之城|中巴同日发声驳斥,要帮美国搞事?澳媒宣称中巴达成三年秘密协议
- 原子之城|前议员警告:忠于美国是没有未来的,英国反华政策终于引起公愤
- 原子之城|终于知道疼了?印度人:想替中国说话,但不敢,连续对中国搞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