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12个故事中有“我”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12个故事中有“我”

----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 12个故事中有“我”//----

《晚熟的人》书封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7月31日电(采访人员 应妮)莫言新作《晚熟的人》3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 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 。

  2012年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2020年 , 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 , 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蛙》已过去整整十年 。 有人说莫言将陷入“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 , 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却说:“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 他真的有一种力量 , 没有人会阻止他 。 ”

  十年蕴积 , 人事全新 。 《晚熟的人》中 , 莫言根植乡土 , 聆听四面风雨 , 塑造典型 , 挪借八方音容 , 用12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 。 这12个故事有喜有悲 , 有荒诞有现实 , 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 , 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 。 娱乐新闻

  那个“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在这本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中 , 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 , 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 , 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 , 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 。 他的眼光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 他们过于真实 , 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 。 正是这样一群人 , 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 。 莫言写下他们的故事 , 好似不经意地在一张白纸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坐标 。 看完这12个故事 , 所有的坐标都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系起来 , 读者才恍然大悟 , 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 , 而是时代的潮起潮落 。

  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 , 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 。 在《红唇绿嘴》中 , 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 。 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 , 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 , 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 。 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 , 让咬谁就咬谁 , 让捧谁就捧谁 , 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 。 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 , 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 , 但网络上 , 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 ”

  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 ,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 。 对于故乡的变化 , 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 , 要到来的也拦不住 。 ”时代变了 , 故事照讲 , 《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

  真假莫言中“我”是谁

注意到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 , 《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 。 不同的是 , 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 , 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 , 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 。

  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 , 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 , 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 , 《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 , 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 , “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 , 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 , 成了景点” 。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 ,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 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