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最适合男人的10把紫砂壶!个个都极具魅力!( 三 )

鋬流根部与肩线自然结合 , 各自 延伸化转 , 呈疏朗大气之韵 。 静默交流 , 心生如此之叹:“涵光华于朴厚 , 寄风雅于平常 , 此尊宝器乃我中华谦谦君子之化身也” 。
邵大亨制德钟壶
中华文化 , 以儒家为主流 , 修身立德 , 兼济天下 。 德钟壶不仅是邵大亨艺术水平和人格魅力的证明 , 也是儒家文化的彰显 , 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器皿本身 , 自诞生之日起 , 就享有“壶中君子”之美名 , 深受世人推崇 。
三、石瓢壶关于石瓢壶的起源 , 有人说是陈曼生在溧阳任知县时 , 有一次遇到一个乞丐拿着石器行乞于街角 , 曼生见那石器造型独特、外观古朴 , 便将其买下 , 并将形状加以多次修改 , 最后做成石瓢壶 , 并题之“不肥而坚 , 是以永年” , 流传至今 。
陈曼生画像
也有人说“石瓢”早称为“石铫” ,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 , 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味道好 , 于是就地取材 , 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铫”来煮茶 , 正是早期的“石铫”壶 。 到了顾景舟时期 , 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 , 仅饮一瓢” , 从此”石铫”称为石瓢壶 。
苏东坡画像
无论是何种由来 , 石瓢壶就这样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且饱含文人气量的特色流传至今 , 且长盛不衰 。
石瓢壶的壶身 , 简单到可以用两条曲线来概括:一条从上到下 , 壶口延伸至壶底;另一条从壶把到壶流 , 掠过壶腹的隆起 , 刚中有柔 。 而且壶身整体剖面呈规整的三角形 , 上敛下放 , 重心下沉 , 壶腹虽鼓却不虚肥 , 有肉有骨 , 和顺有劲 。
其壶盖一般为平盖 , 但却不完全水平 , 而是中间鼓起 , 四周低下 , 粗看平整 , 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微微的高低差 。 同时 , 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渡呈自上而下的缓坡设计 , 流畅而不突兀 , 将一个“压”字极尽展现 , 用天压地的大气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 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中的体现也更为舒适 。
壶钮为桥形钮设计 , 是整把壶的制高点 , 慢慢向两面延伸 , 形状也渐渐变宽 , 与盖的结合处形成三分之二的椭圆形 。 桥形钮两侧对称 , 处理手法难度极大;壶流为直筒流 , 由壶身中延伸出来 , 干净利落且流畅明朗 。 与壶流完美对称的壶把从壶身中缓缓延出 , 在与壶流遥相呼应的同时拥有壶流一般的动态美 。
石瓢壶的底部设置三足 , 状如围棋子的设计干净利落 , 其位置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 再次与其他元素呼应 , 整体也更为统一 。 如此设置的壶底还更具稳定性 , 随手一摆 , 稳稳当当 , 略微撑起的壶身更显神气活现 。
石瓢壶器型简单质朴 , 也正是如此备受制壶艺人青睐 , 从诞生至今 , 无数的制壶者加入自己的风格与领悟 , 每一种变化 , 都独具美感……
四、汉铎壶《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 , 大铃也 。 ”铎的形状有些像甬钟(甬钟是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 , 属打击乐器类 。 )但体积小 。 铎顶部有短柄 , 腔内有舌 , 可摇击发声 。 舌有铜、木两种 , 铜舌者称金铎 , 木舌者称木铎 。

而作为紫砂壶的经典壶型之一的汉铎壶 , 就是取形于古代器物铎 。 而汉铎 , 就是汉朝之铎 。
说起汉铎壶 , 就得说说清代著名书法家梅调鼎 。 此人字友竹 , 号赧翁 , 慈溪人 , 长期在慈城居住 , 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
梅调鼎画像
由梅调鼎作铭的汉铎壶 , 可以算是目前在紫砂历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汉铎壶了 。 此壶壶身有正楷“汉铎”二字 , 下刻行书:“以汉之铎 , 为今之壶 , 土既代金 , 茶当呼荼 。 ”
梅调鼎作铭的汉铎壶
“以汉之铎 , 为今之壶”这句提起汉铎壶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话 , 这其实是说明壶型来历为汉代的铎;“土既代金 , 茶当呼荼”这八个字则展现了梅调鼎的心境 , 首先“土代金” , 是用价值完全不匹配的二者作对比 , 展现紫砂壶虽为陶土所制 , 但有着极高的价值 , 暗喻了自己虽为一介布衣 , 以卖字谋生 , 却是重节操的一方名士 。 “茶当呼荼” , 荼同茶字 , 古时无茶字 , 相传茶字是陆羽作茶经后将荼字去掉一划才变为我们今天的茶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