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怎么还会破产?,曹雪芹家族破败之迷:掌管织造局( 二 )
文章图片
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 其中一个就是花的太多 , 这主要和康熙南巡有关 , 当时康熙皇帝五次南巡四次住在织造府 , 为了南巡迎驾大典 , 曹家花钱不少 , 而且还是要一些皇帝、皇室成员甚至朝中权贵们交办的额外差使 , 各种事项加起来都要花费不少钱 , 而且曹寅去世的时候曹家已经没啥钱了这点康熙皇帝自然是知道的 , 所以康熙皇帝他让曹寅和李煦轮任“两淮巡盐御史” , 希望用盐课弥补 。
所以到康熙五十二年 , 亏空勉强补上 。 根据曹颙上奏:“ 。。。 怜念奴才母子孤寡无倚 , 钱粮亏欠未完 , 特命李煦代任两淮盐差一年 , 将所得馀银为奴才清完所欠钱粮 。 皇仁浩荡 , 亘古未有 。 今李煦代任盐差已满 , 计所得余银共五十八万六千两零 , 所有织造各项钱粮及代商完欠 , 李煦与奴才眼同俱已解补清完 , 共五十四万九千六百馀两 。。。。。。 尚馀银三万六千馀两 , 奴才谨收贮 。 ”
通过调用盐课还剩了三万余两 , 而这三万两白银却被康熙皇帝送给了曹家 。
康熙朱批是这样说的:“当日曹寅在日 , 唯恐亏空银两不能完 , 近身没之后 , 得以清了 , 此母子一家之幸 , 剩余银两 , 尔当留心 , 况织造费银不少 , 家中私债想是还有 。 ”从康熙的这一批示看 , 曹家的不但不是富可敌国而且有点债台高筑的迹象 。
第二个原因是曹寅自己不善于管理财务也不擅长经营 , 比如康熙四十年前后 , 曹寅曾经想贩铜赚钱 , 就拟了一份奏折想去涉足这一行业 , 但贩铜需要钱 , 想从内务府借十万两白银 。 康熙结果立即准奏但是后来内务府世家参与的太多 。 曹寅自己不会经营导致贩铜逐渐亏本 , 因为康熙皇帝庇护所以没有追究亏损的本钱 。 所以内务府在财务管理上必然存在问题 , 曹寅本人又是花钱如流水康熙皇帝都批评过他南巡接驾活动搞的奢靡 。
有读者又会疑惑亏空不是补上了吗?为何还会被抄家难道真是因为像一些人想的站错了队站到了八皇子那边?
四、用人不当害人害己
其实还真不是 , 曹頫这个人早期来看康熙和雍正挺器重他的 , 给人感觉老实本分 , 而且曹頫文章写得好 , 雍正皇帝还夸赞其为“大通家” , 而且从雍正皇帝的一些言行记录来看 , 曹頫和当时的怡亲王关系很好 。 所以不应该是站错队 , 从他在康熙到雍正年间上奏疏来看 , 他还是很尽心干活的 。 而且雍正皇帝还回复说有啥困难找怡亲王 , 而怡亲王可能就是小说里的北静王 。
文章图片
但是文章写的好不一定擅长理财和管人 , 康熙皇帝时就告诫过曹頫要管理好底下的人省的他们招摇撞骗 , 而且康熙皇帝也知道曹頫不是做生意那块料 。 比如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 曹頫请求将八省督抚承办七分红铜 , 赏给自己来办 。 结果被康熙皇帝否决 , 然后康熙六十一年曹頫卖人参还亏本了 。
在康熙五六十年 , 内务府奏请将两千多斤人参分交江宁织造曹頫、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售卖 。 曹頫分到之六种人参七百三十八斤十一两四钱 , 共售银一万七千二百七十一两九钱七分七厘五毫内 , 收得银八千两交付藩司 。 结果到了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三日 , 查曹頫售卖人参仍有九千二百馀两未交 。
当时南方的人身价格很贵但是按照雍正皇帝的语气来看明显曹頫把买卖赔了 。 所以后来雍正皇帝也对曹頫失去了信任 , 而且雍正皇帝本身就是个手腕强硬的人他的不少亲信都下场凄惨何况曹頫 。
最后因为织造府继续亏空外加骚扰驿站和试图转移财产被下狱抄家 , 而且讽刺的是抄家的时候没抄出啥钱:“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 , 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 , 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 , 共一百四十口;余则桌椅、床几、旧衣零星等件及当票百余张外 , 并无别项 , 与总督所查册内仿佛 。 又家人供出外有欠曹(頫)银 , 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 。 基本上全是不动产外加票据 , 而且当时尚空亏雍正五年上用、官用缎纱并户部缎匹及制帛浩敕料工等项银三万一千余两 , 把家产变卖勉强堵上亏空 。
推荐阅读
- 娱乐盘点大剧院|司马小绢讲历史:揭秘古代当铺之间的暗号
- 丹说历史|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冯姓先祖,后代将相辈出,历史上的小人物
- 小高说历史|为了得到男友的爱,不惜性命,留下感人5字遗言,年轻貌美女毒贩
- 是我历史君|进去10人有9人出不来,600年无人破解,专家:梅花阵,湖南一古村
- 历史的皇宫|外国历史还有四位高皇帝,全部是开国君主,除了中国历史的高皇帝
- 中国青年网|英女子秘密买下有900年历史的古城堡
- 萌小糸说历史|下面人物6选1,你会选择跟谁去盗墓?,如果你穿越成摸金校尉
- 马露聊历史|出身成谜,受宠后乾隆给的封号却令人费解,她近30岁才嫁给乾隆
- 砚武|作为开国君主的刘邦为何历史评价不高?
- 历史图片社|却碾压乾隆的四万首,其中一首大家都背过,刘邦一生只留下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