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五位纪录片创作者聊“上前线”拍抗疫,拍摄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抗疫前线的纪录片人”论坛上 , 范俭、范士广、林晨、秦晓宇、竹内亮等五位来自国内外的纪录片创作者现场讲述了他们当初“上前线”拍摄抗疫主题纪录片的经过 , 分享拍摄幕后的故事和他们的创作理念 。
上海国际电影节|五位纪录片创作者聊“上前线”拍抗疫,拍摄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文章图片

范俭:进居民家里拍摄多次被拒43岁的范俭导演多年来从事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 疫情期间他和团队拍摄了纪录片《被遗忘的春天》 , 记录了发生在武汉社区的故事 。
他说 , 自己当初“并没有想上战场的心态 , 只是想拍一部片子” 。 去之前也很害怕 , 不知道在那儿会有什么样的状况要面对 , “最后团队一致认为这个片子值得去拍” , 当地人觉得他们是“逆行者” , 但他们自己不觉得 , “既不崇高 , 也没有不崇高 , 只是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 。
拍摄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才能进到社区里 , 走进居民家里 , 为此被拒绝了很多回 。 尤其是想要进入到有新冠患者的家庭里 , “后来终于有一家愿意接受我们拍摄 , 还算比较幸运” 。
范士广:努力把个体经验加进去【上海国际电影节|五位纪录片创作者聊“上前线”拍抗疫,拍摄背后还有这些故事】35岁的范士广在做纪录片之前做了十年的调查新闻采访人员 , 练就了新闻上的敏感性 。 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快意识到要尽快去新闻的中心 , 告诉大家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
他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一共6集 , 在武汉拍了4集 , 还有2集的内容是关于上海的抗疫故事 。 有人会把《人间世》归结为医疗纪录片 , 因为记录的场所是医院 。 但他自己认为 , 《人世间》不仅仅是医疗纪录片 , “我们只是把医院当做一个载体 , 一个场所而已” 。 他去武汉之前带着非常强的目的性 , “我们要找一个好的故事 , 要发现一个非常好的人物 。 ”但到了之后发现 , 有太多的人身上有着精彩的故事 。
有一次他在过道里跟一个小护士聊天 , 问她这段时间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小护士说 , 前几天自己医护的一个病人去世了 , 但他的手机还没有人来领 , 就锁在柜子 。 病人死亡的那天晚上这台手机就不停地在响 , 柜子不停震动 , 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值班 , 受不了了 , 就“脑补”这个电话到底是病人父母打来的、孩子打来的还是亲朋好友打来的 , 自己也没法去接那个电话 , 因为她不知道该跟病人家人说些什么 。 说着说着小护士就哭了 。 这个时候范士广突然意识到 , 之前的拍摄想法要修正一下 , “我就觉得 , 不能按之前的套路拍下去 , 这是不对的 , 因为你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灾难 , 不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 。 ”
最后他决定要拍摄100个人 , “在特别重大的灾难面前 , 我觉得个人化的叙事、经验和体验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会让你看到每个生命个体的经历 。 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 , 是更为宝贵的东西” 。 他认为 , 《人间世》里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 , “我们只是拼了命努力地想把个人的经验加进去 , 这是最宝贵的” 。
林晨:日常的东西才真实鲜活林晨之前是B站知名的短片创作者 。 疫情期间拍摄了系列Vlog《封城日记》 , 在网上被广泛传播 , 并在B站获得了2000多万次的播放量 。
林晨坦言 , 自己当初确实想记录疫情 , 但更多是从日常视角出发拍摄的 , “日常的东西才更加真实鲜活” 。 他在拍摄时故意把航拍无人机起飞的镜头都拍摄进去 , 因为这代表了拍摄者的视角 , “有了这个镜头就有了一个背景” 。 在这个背景下 , 大家日常的生活就被升华了 , “我的片子里没有一条特别完整的故事线 , 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个精神和抗疫背景又是一致的” 。
秦晓宇:更在意“在深处拍摄”秦晓宇是诗人 , 文艺评论家 。 2月5日 , 秦晓宇在网上发出倡议 , 邀请所有被疫情影响的人 , 拍摄下自己在2月9日任一时刻的生活片段 。 收到素材后 , 他和团队一起 , 制作出纪录片《余生一日》 , 将近5000人参与了拍摄 。


推荐阅读